高行健未写完的女人

李锦青

人气 20
标签:

【大纪元2月26日电】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可以说是一部怨书。作者以尖锐深刻地笔法揭露了畸形年代对人性的摧残和践踏。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其身心遭受到严重的迫害,又不能从宗教、古典诗歌与艺术中去升华,痛苦到了极点,于是借性欲以求得解脱,刻意形容了炼狱里的众生百态,作贱了自己,也作贱了那些炼狱中的女人,尤其是以一种下流的报复心里作贱那些丈夫有地位的女性。

高行健这本书中,有几位非常热情的的女子,曾激起了作者强烈的性欲。然而作者却没有阐明这些女性为什么要热爱一个被社会所摒弃的作家,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找不到这些女性的灵魂和她们的感受,她们似乎只是一个逃亡作家的暂时逃避的洞天福地,让作家暂时忘却他被压迫的痛苦,他们只是作家的止痛剂、安眠药或是泄欲的工具。

一本好书,宛若一面镜子,反映社会、反映作者及各个主角的心路历程。此书的种种好处,已经在不少文章中予以阐述和嫠清。以一个女性,我则认为高行健的这部作品,缺少了这几位女性献身情爱的心路历程。作为女性,我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些女性们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我觉得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然而这几位女性的感受是什么、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为什么要爱上一位穷困潦倒、被社会所摒弃的作家,而置个人幸福与前途于不顾,甘冒社会之大不韪,忍受社会的指责?

北市长在向高行健报告读书心得时表示:书中人物欲多于情,让男人看了有脸红的冲动。女人的感觉是什么,这恰恰是高行健和许多男人所忽略的。女人所注重的是情爱,而有文学修养的女性,更注重意境,有意境才会有爱。王国维《人间词话》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男女之间的爱情也要有意境。有意境虽布衣淡饭,也是人间佳偶。犹如《浮生六记》中的沈白与云娘,虽困苦潦倒,至死仍祈盼能生生世世为夫妻。《红楼梦》的黛玉、宝钗、妙玉、湘云、可卿,为什么都会爱上一个宝玉,这不仅是因为宝玉是万红丛中一点绿,也因为宝玉能够为他们塑造非常完美的意境,更能领略她们所创造的意境,是他们的知音。所以,警幻仙子才会说宝玉是“天下第一意淫人”,远胜过“那些只想天下美女供我片刻享乐的俗人”。宝玉为什么会最钟爱黛玉,甚至超过雍容大度、德智体兼优的宝钗,正是因为黛玉比宝钗具有更高的意境。就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说所自然,“博言情悟,悠悠天钧”,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具有“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之意境。

在我们生活中,常有一些优秀的女学生,会爱上他们的大学教授甚至中学教师。而这些师生恋,常常会以悲剧结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原因之一也就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女学生们,经常会感受到她的导师在她面前所创造的新的意境,是她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的境界。当女学生毕业之后,当她们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她们会渐渐发现,老师的意境经常是抄袭而来,而她们的能力、意境渐渐超过老师,而老师曾经为她们创造的意境意境远远不能满足她们精神上的渴求,因而导致多数的师生恋以悲剧结束。

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则不然,他能不断地开创新的境界,给爱人们一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如有所立卓尔”的极高意境。我们这里所谓的作家,不只是文学家,也包括了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一切有创造意境的人。在高行健的作品中,作者并没有为我们开启新意境,对女性的描写,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俗套中。在一个人的圣经中,对两位西方女性的描述,仍然是人们传统的认识:放荡,见人就脱,还未成年就已经有过性经验。仅管作者一再声称她们全然不一样,但留给读者的印象确是无太大差别的,也没有为人们开启新意境。

有些女士们能够慧眼识英雄,能够看到这些生活困苦被社会所唾弃的作家的内心的灵性与意境。高行健的作品,是极端现实主义的作品,正如刘再复在《一个人的圣经》的跋中指出的那样,高行健的作品:“拒绝编造,极大真实准确地展现历史;拒绝停留于表层,而全力地向人性深层发掘。”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使他的作品仅仅停留在真实,而忽略了境界的发掘和描述,使他笔下的女人,成为缺乏灵魂的工具。

《齐瓦戈医生》一书,也是作者在极权统治下出于极端痛苦时写出的,反映被压迫者及与爱人生死离别时的痛苦心情,但是作品言情说景,让人深深感到的是大自然之美及男女主人人性的光辉,他们至死不为暴力所屈服。

我也曾观察大自然中动物求爱的方式。天鹅求爱,其舞姿极其优美:在一个阿尔卑斯山麓边的镜湖,一对天鹅象两只小白船在湖面上滑行,她若无其事地游着,他追随着她;到了湖心,她优美的转身向着他,他们旋转着,像跳圆舞曲一样,在水面上划出一个个的圆圈,他忽然改变了舞步,他的头在水面上下左右点着,不时把头深入水中,偷偷地窥视着她,他们把头埋在水里的时间愈来愈长;她随着节奏摸仿着,最终她承载着爱侣,沉入春天的绿水中,在即将窒息的一瞬间,完成爱的典礼。鹰求爱的方式极其美。他们舒展着他们巨大的羽翼,像两朵苍云,一面含情脉脉地看着对方,一面随风横飞,划出一个个大圆弧,表演着扣人心弦的空中芭蕾舞,他们愈飞愈高,圆弧愈来愈小,最终变成两个小黑点消失在青云家。

自然间动物求爱的方式尚且如此有美的意境,更何况人了。人若只会泄欲而无情爱,更不能描述其间意境的演化,那其实是禽兽不如。高行健以性欲的发泄来逃避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践踏,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同样是对人性的践踏。如果用以表现炼狱里的众生,也许还可以,万万不能作为自由世界女性的表率。《一个人的圣经》,只能是流亡作家“一个人的圣经”,不能因为作家获得诺贝尔奖,而成为大家的摹本。


    相关文章
    

  • 【纪元专栏】夏爱苏:我看灵山(二)高行健君之谜 (2/25/2001)    
  • 凌锋:欢迎高行健,但不必求全 (2/24/2001)    
  • 高行健华府与五百读者见面、答问 (2/23/2001)    
  • 【纪元专栏】夏爱苏:我看灵山(一)高行健君之谜 (2/21/2001)    
  • 高行健电视答龙应台 (2/17/2001)    
  • 当高行健遇上饭岛爱 (2/15/2001)    
  • 高行健离台前植树 落地生根常回来 (2/14/2001)    
  • 黄翔:看高行健——答国内外友人问 (2/14/2001)    
  • “好像自己是台湾人”高行健离台前如是说 (2/14/2001)    
  • 高行健今结束台湾访问 九月回台安排《八月雪》 (2/14/2001)    
  • 高行健:我的画非常感性 (2/13/2001)    
  • 高行健作品德文译本难产 (2/13/2001)    
  • 高行健大话红颜知己 (2/12/2001)    
  • 杨芳芳:高行健背后沉默的女人 (2/12/2001)    
  • 大陆官方批高行健作品“灵山”可怕 (2/12/2001)    
  • 高行健: 自承是“中国流亡文学” 著作定稿皆用“繁体字” (2/10/2001)    
  • 高行健成大演讲 (2/10/2001)    
  • 亚洲周刊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2/7/2001)    
  • 台北书展圆满结束 (2/6/2001)    
  • 陈水扁欣赏高行健坚持理念勇往直前 (2/6/2001)
  • 相关新闻
    陈水扁欣赏高行健坚持理念勇往直前
    台北书展圆满结束
    亚洲周刊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高行健成大演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