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一波西化:犯罪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月3日電】中國首都急需大批保安人員。這同政治壓迫、人權或法輪功都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大。主要原因是犯罪。

据多維社譯自多倫多星報2日報道,隨著物質主義上升,國家和共產主義思想從人民日常生活中后退和缺乏社會保障,犯罪正在上升。

該報記者艾德華(Fred Edwards)發表的文章說,無線電話、傳呼机、漂亮的時裝和西方食品都要花錢。同時,“為人民服務”那些老式口號已經在普通人中失去了號召力。

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何淮洪(音譯)說,“當市場經濟進入中國,倫理多元化出現時,我認識到隨著机會和自由的到來,基本道德原則面臨挑戰。”

何寫了一本“倫理的底線”,書中提到,“在市場經濟中,必須重申禁止殺人、說謊、欺騙、強奸和搶劫。你可以不為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但你不能損人利己。”

但不幸的是,許多人都采用合法和非法的手段追求個人利益。

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新物質主義是在毛主義制度提供的經濟保障几乎全部消失的時候出現的。缺乏社會安全制度是有組織犯罪复活的部分原因。黑社會為他們所在的社區提供保護和經濟保安。

最触目惊心的無法無天狀況表現在中國的暴力搶劫銀行案件。

去年9月,在湖南省常德市,四個男人襲擊了中國農業銀行的運鈔車。保安人員抵抗時,導致一場巷戰。三名保安人員被擊中,其中兩人受致命傷。劫匪然后攻擊銀行,槍殺另外兩名保安人員。

在警察到來的時候,那些罪犯搶劫了一輛出租車,槍殺了司机,又槍殺了一名過路者和還撞傷其它四人,包括一名三歲儿童。后來得知,那夥罪犯在兩個星期前還殺害了一名銀行經理及其妻子。

常德的情況并不是唯一的。類似案件去年11月在南昌再度發生:五名蒙面槍手闖入農業銀行一家分行,打死兩名顧客,然后乘出租汽車逃走。出租汽車司机后來被掐死。

在另一個案例中,北京警察去年9月逮捕了兩名嫌疑犯,他們被指控在過去兩年半搶劫149次,殺死12人。

這种暴力事件可以解釋為什么北京運鈔車保安人員都穿防彈背心,頭戴鋼盔,手持自動武器。中國報紙則報道更多普通犯罪案件,許多住宅樓都安裝了剛條窗戶和防盜門,警告外來者小心小偷和強盜。

犯罪也深入到党政机构當中。几乎每個星期都有官員因為貪污、受賄或其它腐敗罪行而被逮捕。

大型腐敗案之一是去年福建省的遠華走私案,84人被審判,并全部被判罪,其中14人死刑。

在另一腐敗案件中,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杰去年9月被判處死刑。

但几乎所有重大案件都是發生在邊遠地區。法律的長臂似乎還沒有到達中國政府以及上海、廣州等重要城市的內部。

這种選擇性只能增加公眾的嘲笑,甚至死刑也被看作“殺雞給猴瞧”。但問題是,那些“猴”對錢太感興趣,根本不瞧。

只有中國社會所有階層都實施法治,只有更多人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好處,只有新的价值觀念取代了受污染的共產主義理想,犯罪才不再是中國的重要故事。


    相關文章
    

  • 原 政(上) (2/3/2001)    
  • 平民百姓們的說法 (2/3/2001)    
  • 挪用公款犯罪 多為人情所累 (2/2/2001)    
  • 中國頭號拐賣案牽公安干警徇私舞弊案 (2/2/2001)    
  • 南京一黑社會犯罪集團首要分子被判死刑 (2/2/2001)    
  • 桂林緝毒警察擊斃一拒捕毒販 (2/1/2001)    
  • 中銀前經理詐騙判囚21月 (2/1/2001)    
  • 石家庄殺害3名女童的凶手落网 (2/1/2001)    
  • 揭發客人衝印罪証照片 圣荷西衝印店女職員成為英雄 (2/1/2001)    
  • 山東去年1600多國家机關人員被查處 (1/31/2001)    
  • 歐盟制定打擊電腦犯罪措施 (1/31/2001)    
  • 亞太防范跨國犯罪會議在東京開幕 (1/31/2001)    
  • 美國專家:繼續使用貧鈾彈是“戰爭犯罪”行為 (1/31/2001)    
  • 老公犯罪坐班房,妻子竟領人劫牢 (1/31/2001)    
  • 山東去年共查處1600名干部 其中廳級6人 (1/31/2001)    
  • 日本少年犯罪:17歲者占多數 (1/30/2001)    
  • 廉政公署“反貪臥底”大揭秘 (1/30/2001)    
  • 湖北4年共鏟除罌粟近50万株 (1/30/2001)    
  • 中共貪官卷款潛逃案例增加 (1/29/2001)    
  • 北京2000年抓獲攜款潛逃嫌疑犯20余名 (1/29/2001)
  • 相關新聞
    北京2000年抓獲攜款潛逃嫌疑犯20余名
    中共貪官卷款潛逃案例增加
    湖北4年共鏟除罌粟近50万株
    廉政公署“反貪臥底”大揭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