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做戲幕後操盤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8日訊】中美雙方就軍機碰撞的善後談判今天開始在北京舉行這是事發之後中美兩國首次進行的談判,由於會前雙方都擺出一副強硬姿態,互不退讓,令談判籠罩著一片山雨欲來、大勢不妙的凝重氣氛。

但是,從參與談判的中美代表團成員的級別來看,這次會談只屬於事務性質,連政策的層次也未必沾上邊——美國的首席談判代表是工管政策事務的副國防部次長維爾加,其餘七名成員來自國防部的軍官和國務院的外交官,但都是中級官員而中國的首席談判代表是外交部美大司司長盧樹民,其餘成員也是來自國防部和外交部按照對等談判的原則中方也只會派出中級官員。以這種陣容的分量根本不可能觸及重要問題,更不可能作出重大決策。因此,台前演出的中美官員都只能是奉命行事,照本宣科,各自表述立場,真正的決策仍然操在北京和華府的最高層手上。事實上,會前中美高層透露的立場,其實已是兩國的底線,陣前的談判人員只能在最高層走下的框框中迴旋,即使會前氣氛緊張但由於談判人員級別偏低,談判不可能令中美關係出現要破但即使談不攏,情況也不會壞到哪裏。我們推測今天開始的談判僅是一次熱身賽,假如雙方「表達誠意」,應該改派更合同級的官員參與,屆時才有希望達成重要協議。

至於談判議題,美方主要有三點,一是要求中國解釋中方機員為何要進行「挑釁式的攔截」;二是要求歸還價值八千萬美元的EP-3偵察機;三是要求採取措施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前兩點涉及較技術的問題,符合中美談判人員的身份,但第三點則牽涉美國的國防政策,很難在會談中達成任何結論。中國的議題則主要集中兩點,否正要求美方限制其偵察機靠近中國領空執行任務;二是類似的偵察行動應及時通報中方。同樣道理,以美方談判人員的級別怎可能對中方的要求作出任何承諾?

中美軍機碰撞觸發一場近乎危機的外交風波,江澤民主席和布殊總統親自掌控事態的發展,為何到了談判階段,兩國反而派出中級官員與會?很明顯參與會談的官員和事件的性質,以及事件牽涉的中美關係等高層次問題極不相配,到底是什麼原因?《時代周刊》駐美國國務院特約記者布蘭尼根的一篇報道,提供了若干線索——回據報道稱,布殊政府上台之後曾經表示,美國將減低對中國的重視,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日本和南韓身上,而現在美國政府中絕大多數亞洲問題專家都是日本通,布殊政府內還未能形成一個專責中國政策的核心班子,及至軍機碰撞事件發生後,一時由鷹派主導,總統的立場就轉起強硬,到了鴿派抬頭,立場又隨即軟化。證諸布殊政府在軍機碰撞後先硬後軟,連聲sorry,但到了人賣獲釋後又翻臉擺出戰鬥格,態度非常飄忽而對華政策的班底尚未成型,結果只能派出級別較低的官員赴北京談判。但經此一役,布殊政府相信會加快制訂一條明確的對華政策路線,為中美關係定下基本原則,否則美國無法處理當前的亞洲局勢。

由於對華政策模糊近幾天傳聞四起,例如《華盛頓郵報》透露美國航空母艦駛近南中國海為偵察活動護航,這種軍事調動形同向中國宣戰,只有在戰時才會發生結果美方在昨天加以否認幔渥.墨得離譜的傳聞既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舉棋不定,但美國公開否認,也反映出無意令中美對峙氣氛升級。顯然,中美雙方在處理這次事件中仍然表現出高度克制,令軍機碰撞的震盪未波及到具體的經貿合作和正常交往,雙方針鋒相對的罵戰雖然火藥味濃但未有造成任何實質破壞。

這兩天進行的談判,可以窺見中美關係是向好還是向壞的方向走,但操控大局的,仍然是兩國的最高層領導人;幕前的腳色並非關鍵,還要看幕後高層的表態。在中國來說,維持中美關係友好是長遠政策,目前看不到有改變跡象至於美國的對華關係繫於深厚的經貿利益以終止最惠國待遇或阻止中國人世等建議對付北京,即使八九年「六四」之後也行不通,何況現在?對於中美前景的預測,大家是毋須過分悲觀的。

(二00一年四月十八日)

──原載《信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中美撞機事件首輪三小時談判 雙方代表都未有評論 (4/18/2001)    
  • 中美撞機首輪三小時談判 雙方代表都未有評論 (4/18/2001)    
  • 【紀元專欄】馬飛亞: 由中美撞機事件看中國的飛行安全 (4/18/2001)    
  • 張宗智: 撞機事件談判 美強硬派即將登場 (4/18/2001)    
  • 美國代表團前往北京討論撞機 (4/18/2001)    
  • 李瑞環說中共需要發展需要和平 (4/17/2001)    
  • 華爾街日報:台灣不堅持一定要買到神盾艦 (4/17/2001)    
  • 撞機事件今起談判 中共大肆叫陣 (4/17/2001)    
  • 撞機善後 中美下午三時開會 (4/17/2001)    
  • 中國指美國對撞機事件的說法非常不負責任 (4/17/2001)    
  • 撞機事件美中兩國關係的大考題 (4/17/2001)    
  • 美國國會診查美中撞機後遺症 (4/17/2001)    
  • 美中談判還機攔截都是議題 (4/17/2001)    
  • 中日關係也出現摩擦 (4/17/2001)    
  • 談判臨頭 中共突然膝蓋發軟 (4/17/2001)    
  • 布殊處理撞機獲國民好評 (4/17/2001)    
  • 美「中」明談判 軍售、貿易關係變數多 (4/17/2001)    
  • 美分析家:中國計畫2002年秋攻台 撞機意外為前奏曲 (4/17/2001)    
  • 張偉國 : 撞機事件與美中關係的轉折 (4/17/2001)
  • 相關新聞
    張偉國 : 撞機事件與美中關係的轉折
    美分析家:中國計畫2002年秋攻台 撞機意外為前奏曲
    布殊處理撞機獲國民好評
    談判臨頭 中共突然膝蓋發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