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真的騙得了:加報對大陸的觀察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3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聲肇渥太華三日專電) 今天是「世界新聞自由日」,加拿大全國新聞俱樂部對西方媒體都還需要舉辦「為什麼平實報導很重要」的座談會,對世界最大共產國家的媒體,加拿大報界有何看法?

  渥太華公民報「評論與觀察」版刊載了一則實地觀察報導,標題是「世界新聞自由日--你真的可以欺騙人民。」

  這篇由公民報記者沛楚撰寫的專文舉出諸多實例,報導中國大陸人民,包括年輕知識份子,甘心或無心受騙的實況。

  文章首先舉出「中國的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二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奧會考察團抵北京之後,網路版一則批評巴黎「又臭又髒,充滿犯罪份子和狂犬病的狗」,並逕自評論「如果這些問題不處理,會破壞二零零八年奧運的舉辦。」

  沛楚讀到人民日報這篇報導的時候,回想去年秋天住在北京一家旅館的情況:窗外望去,剛好一條露天排水溝呈現眼前,每當風向改變,吹起的臭味十足令人乾嘔。對爭辦奧運的北京,這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他不禁莞爾。

  可是沒那麼好笑的是,沛楚說,「大多數中國人相信這篇報導是真的」,因為中國政府禁止網路咖啡刊載外國新聞,政府控制的國內媒體又只敢鸚鵡學語般步踵政府的盲目愛國主意路線,不相信外國媒體的報導,於是:

  --西藏的佛教徒都是分離主義者;--人權團體會威脅中國的主權;--台灣人民都想和中國統一,只是島上的叛亂政府不准他們 (和祖國統一) 。

  他說,大陸的報紙經常引述江澤民強調民主的重要,此處所謂民主是指外國想批評他的政府的時候,他的政府有不受批評的民主權力。

  他在大陸坐火車遊歷了四千公里,至少跟數百人談過話。他發現大陸人民大多數心腸慈善、慷慨大方,但也很愛國、對政府很有信心,因為許多中國人感覺,他們的處境從來沒有那麼好過。

  他說,一個國家有史以來,人民首次可以買到行動電話,生活過得去,安樂活到老的機會相當大,這種情況下,還要講究言論表達自由,大概很困難。

  火車上,他和同行遊伴遇到一名年紀二十出頭的女學生,談起西藏問題,他的同伴建議江澤民應和達賴喇嘛坐下來談判,女生聽了不禁失笑,說「西藏人很樂意被中國人解放,達賴是奴隸販子,他不敢回來,因為西藏人民恨死他了。」

  他寫道,沛楚聽到這種論調,驚駭得差一點說不出話來。「我於是試著指出,他的政府管制她所閱讀的一切,因此可能讀到一偏之見。她立即反駁道,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所讀到的一切,都由美國人控制。她鄰座的同學也嚴肅地點頭稱是」。

  文章說,可不是,有人大膽預測,中國將在十年內把人送到月球,「二十一世紀屬於中國,這就是它的將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世界新聞自由日卡斯特羅江澤民被點名 (5/3/2001)    
  • 大赦國際譴責非洲新聞自由遭踐踏 (5/2/2001)    
  • 全球三分一人沒新聞自由 (5/1/2001)    
  • 【紀元特稿】《鏟共大觀》與共鏟大觀(二) (5/1/2001)    
  • ‘自由屋’民主組織發表報告 俄羅斯與中國仍恐嚇逼害記者 (5/1/2001)    
  • 中國俄羅斯新聞自由嚴重倒退 (4/30/2001)    
  • 【紀元特稿】 沈默: 白皮書乎﹖厚皮書乎﹖ (4/25/2001)    
  • 馬哈迪:”有人网上造謠要推翻或殺死我” (4/17/2001)    
  • 曹長青: 中國極爲缺乏新聞自由的環境   (4/12/2001)    
  • 【紀元專欄】鄭義:從撞機事件到新聞自由 (4/12/2001)    
  • 孫旭培:中國大陸「最為敢言的新聞研究學者」 (3/31/2001)    
  • 中共箝制网路言論自由終將功敗垂成 (3/29/2001)    
  • 美傳媒監察組織:北京公然敵視港媒 (3/22/2001)    
  • 邱立本:中國新聞自由也要翻身 (3/21/2001)    
  • 美記者協會: 副總統狀告媒体,是干預新聞自由 (3/20/2001)    
  • 傳媒屢受襲 言論自由響警號 (3/19/2001)    
  • 張先梁 : “良心”与“釋法” (3/15/2001)    
  • 港人政治信心大增 (3/8/2001)    
  • 美全球人權報告指: 港整体需尊重人權 (2/28/2001)    
  • 英外相指:香港傳媒仍應享有新聞自由 (2/27/2001)
  • 相關新聞
    英外相指:香港傳媒仍應享有新聞自由
    美全球人權報告指: 港整体需尊重人權
    港人政治信心大增
    張先梁 : “良心”与“釋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