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發射飛船 深度撞擊彗星”騰佩爾1號”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8日訊】美國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宣布,批准耗資2.79億美元建造一艘無人駕駛飛船,用于2004年1月發射升空和2005年7月對”騰佩爾1號”彗星實施撞擊。目的是有助于人類了解彗星的內部构成,幫助探詢由于深空低溫環境而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45億年前宇宙成型時的天體物質。

新華社報道,飛船撞彗星這一幕,令人回想起1998年好萊塢大片《天地大碰撞》和《末日天劫》描述的場景。只是這兩部電影所虛构的背景,是彗星和小行星撞向地球,危及人類生存。

而計划中的飛船撞擊彗星,是反其道而行之:人類主動出擊”進犯”天體,試圖以此方式揭示宇宙進化和演變的奧秘。或許,下一次真有彗星或者小行星襲來時,人類可以從容應對。

“這回輪到人類了”

無論是《天地大碰撞》還是《末日天劫》,都曾經在美國以至全球觀眾中引起轟動。觀賞效果以外,這兩部電影留給人們的最大回味,是人類無時不刻面臨著自然的挑戰和威脅。一种在全球科學界一直相當流行的觀點是,大約6000万年前恐龍的滅絕,就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惹的禍。

似乎是在印證這兩部電影所涉及的”彗星或小行星可能會撞擊地球”的主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一批天文學家曾于1988年3月中旬發出警告說,一顆名為”1997XF11”的小行星將在格林尼治時間2028年10月26日18時30分前后從相距地球4.8万公里的位置經過,甚至有可能与地球相撞。

但在天文學家發出警告后的第二天,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气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唐納德.約曼斯提交了新論据:這顆小行星飛過地球時与地球最近的距离將有96万公里,根本不可能与地球相撞。

這場虛惊,被美國《時代》周刊評定為當年”十大科學事件”之一。

正是因為有了先前這些伏筆,為美國太空网站(space.com)撰寫科技新聞的資深記者羅伯特.羅伊.布里特在報道美國航天局批准向彗星發射飛船的消息時,所使用的標題是”這回輪到人類撞擊彗星了”。

布里特承認,”人類撞擊彗星”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但人類确實是要利用飛船撞擊彗星。

飛船与電影同名

美國航天局總部在一份新聞稿中承認,已獲批准的飛船撞擊彗星計划,”讀上去更像是一部科幻電影腳本敘述的情節。您可以想象:在深空中截擊一顆彗星,并且使用一發重磅炮彈在這一天體上炸出一個彈坑,深度相當于7層樓的高度,面積大約相當于1個足球場的大小”。

其實,与電影腳本的相似之處,還不止于情節。這項計划的英文名稱,与影片《天地大碰撞》的英文名稱完全相同,直譯為中文就是”深度撞擊”(Deep Impact)。

還有,在布里特看來,以其2.79億美元的總預算,与好萊塢動輒上億美元的制片預算相比,”深度撞擊”确實也像是一部”低預算”的好萊塢影片。實際上,飛船撞擊彗星的過程,屆時或許還將攝錄成電視畫面,通過通信衛星的中繼,全程向地球上的觀眾轉播。而更有把握的方式,是透過望遠鏡對撞擊過程進行觀測。

按照計划,”深度撞擊”號將在相當于美國國慶節的2005年7月4日”獨立日”抵達”騰佩爾1號”,撞擊的效果,可望像禮花那樣算作是對慶祝美國1776年7月4日從英國統治下獨立的一份”獻禮”。

主持實施這一計划者,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科利奇帕克分校的天文學家邁克爾.艾赫恩博士。与他合作的團隊包括航天局噴气推進實驗室的一批科學家。而飛船的實際建造者,則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鮑爾航空航天技術公司。

地球上可見撞擊效果

“深度撞擊”號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母船和硬著陸飛船。飛抵”騰佩爾1號”近處時,兩者分离,母船繼續飛行,同時以一架攝像机和紅外光譜儀觀測硬著陸飛船的動向,而硬著陸飛船則徑直撞向彗星。

質量為350千克的硬著陸飛船相當于一發重磅炮彈,將以每小時3.5885万公里的速度撞擊”騰佩爾1號”的表面,進而深入到彗星地表下5至10米處,向后者釋放巨大的動能,迫使其內部物質向外高速噴射。

科學家估計,撞擊過程將持續大約200秒鐘,所形成的”彈坑”最大可相當于一個足球場,最深可相當于7層樓。

硬著陸飛船本身攜帶有一架攝像机,將盡可能發回實時圖像;而母船除了攝取圖像之外,也將對彗星噴射出的物質進行實時分析。這將有助于人類了解彗星的內部构成,幫助探詢由于深空低溫環境而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45億年前宇宙成型時的天體物質。

一般認為,彗星主要是由冰塊和石塊組成,結构相對于其它天體而言更為松散。而具體到1867年首次被人類發現的”騰佩爾1號”,則每隔5年半時間繞太陽運轉一周,屬于所謂”短周期彗星”,更易于”深度撞擊”號飛船接近,所以才被選定為以撞擊方式進行觀測的目標。

相比之下,歐洲宇航局選定了另一顆彗星,准備在2003年發射”羅塞塔”號飛船對其進行觀測,不過要在8年后才能接近目標。而且,”羅塞塔”號預定不會撞擊彗星。

艾赫恩博士認為,撞擊發生以前,即使是業余天文愛好者也可以使用高質量的望遠鏡觀測到”騰佩爾1號”。在某些气候狀況下,甚至肉眼都能看到這顆彗星。撞擊發生以后,彗星物質向外噴射,反射陽光而產生的光環將更大也更為明亮,或許更容易在地面上觀測到。

但他指出,在太空內,”深度撞擊”號的母船要把所有觀測和采集到的數据都傳輸回地面,將要耗費大約兩天時間。此后,母船將在太空游蕩,至少現在還沒有制定進一步加以利用的計划。

有利于防范天體撞擊

“深度撞擊”號撞擊”騰佩爾1號”的效果,足以改變后者的運行軌道。這就在公眾中間引起了一些人的擔心,害怕這顆彗星會偏离原先的飛行方向,最終威脅到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類。

但艾赫恩博士指出,”騰佩爾1號”威脅地球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在它目前的運行軌道上,這顆彗星任何時候都与地球保持著至少8050万公里的距离。遭受飛船撞擊以后,它的軌道只會改變100多米。

而作為飛船撞擊彗星的一項”副產品”,科學家就此將探討如何人為地改變彗星或小行星的軌道,使其偏离原先的飛行方向,以防真正出現這類天體撞擊地球、對人類造成災難性后果的情況。

事實上,雖然彗星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極小,但科學界在大約10年前就已開始討論一种理論設想,即利用核武器轟擊彗星或小行星,達到解救地球于危難的效果。這种討論,正是影片《天地大碰撞》和《末日天劫》最初創意的源泉。

如今,雖然天際任何一顆彗星或小行星相距地球都還十分遙遠,但人類的創造力,卻已經要把飛船推送到一顆彗星上。基于科學的這种能力或許未必能夠使人類從此免受天災,但卻是人類不屈不撓、用于探索精神的體現,是人類長遠生存和發展的希望所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海南瓊海大壩遭受大型船只反复撞擊 (6/1/2001)    
  • 美國打算炸彗星 (5/31/2001)    
  • 阿瑪斯號留下海灘後遺症 (5/26/2001)    
  • 台灣嘉義段電聯列車與小客車相撞 1人死亡 (5/20/2001)    
  • 兩億年前地球半數生物滅絕 可能因為外層空間隕石撞擊地球 (5/11/2001)    
  • 北京變招對付中美關係逆轉 (5/3/2001)    
  • 一男自殘飛身撞車 南京一“的哥”經歷惊魂一幕 (5/1/2001)    
  • 港不宜盲目引入外國驗車標準 (4/30/2001)    
  • 大聯盟-中國玫瑰首次亮相 孫雯高紅均有出色表現 (4/21/2001)    
  • 中國外交部首次出示美機肇禍證據 (4/19/2001)    
  • 美國女足大聯盟首輪較量:孫雯VS高紅 自由隊急盼白洁 (4/15/2001)    
  • 美國機組人員﹕中國戰機用機尾撞擊美偵察機 (4/15/2001)    
  • 美國對「中」沿海偵察下周恢復 (4/13/2001)    
  • 福特Escape撞毀維修費最便宜 (4/11/2001)    
  • 美國國務卿承認美軍偵察机侵犯中國領空 (4/10/2001)    
  • 美眾議院警告周三前須放人 (4/8/2001)    
  • 布希亞太戰略 面臨嚴峻挑戰 (4/8/2001)    
  • EP-3偵察機內部簡介 (4/7/2001)    
  • 中美首腦審閱聯合聲明 美机組人員可能明天回國 (4/7/2001)    
  • 地球上的重金屬 比太陽系還古老 (4/6/2001)
  • 相關新聞
    美國機組人員﹕中國戰機用機尾撞擊美偵察機
    美國女足大聯盟首輪較量:孫雯VS高紅  自由隊急盼白洁
    中國外交部首次出示美機肇禍證據
    大聯盟-中國玫瑰首次亮相 孫雯高紅均有出色表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