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大豆背後的祕密

人氣: 46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竹思紐約報導)若說民以食為天,大豆應該占中國人的至少半邊天。走出亞洲,大豆最近在歐美也成了熱門養生食品,難怪近些年來轉基因大豆會在國際上引起天翻地覆般的爭議,確認大豆自然身分的IP(Identity-Preserved)亦應運而生。在危機四伏的現代社會,很多人都面臨著自我身分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構成人細胞的五穀雜糧也連帶產生危機了。

年底前,收到美國防癌協會項目經理安妮.莎克尼絲來信,說最近有一項對中國乳癌患者的調查說明多吃大豆食品或減少乳癌復發與死亡機率。就這樣,我認識了一位紐約乳癌患者,並發現了許多關於大豆祕密。

中央車站.那天想喝碗豆漿

節日期間的曼哈頓中央車站格外熱鬧,沿走廊每隔三、兩家店的各類麵包屋裡外都擠著人,大廳裡南來北往的旅客肩摩踵接,地下飯廳更顯得熱氣騰騰人頭攢動,大廳中央多出幾個食品群島,原本占西面半邊的各類小吃攤現在又延伸到東面。

那天想喝豆漿,走遍裡裡外外所有賣食物的攤位和商店,也有很多脫脂優酪乳加水果之類的健康食品,就是找不過任何大豆製品的影子。後來總算看到Starbuck,才如願以償。

大牌子上寫了,可以選擇用豆漿代替加在奶裡的咖啡,但需要多付5分錢,就先來一杯這個,味道嘛……就是豆漿加咖啡囉!

可能因為安妮的信,以前沒太注意食品標籤的我那天忽然產生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要求看看他們使用的豆漿的品牌。服務生拿給我看的紙盒豆漿,前後分別標了Organic,即有機,以及non-GMO,即不含轉基因(genetic modification organism,簡稱GMO)。紙盒上沒有商標,但註明是專為Starbuck製造。

於是放心地再要一杯豆漿綠茶紅莓汁latte。這個菜單上沒有列出的飲料,顏色和味道都有點像紅豆汁,上面浮著綠色的泡味兒,濃郁中帶著清新,在冬日裡滴滴入胃,爽口溫心。這一杯中西結合的豆漿$4.85,比咖啡latte要貴。


商店架上標示有機的豆漿。關注健康的美國人關心食物的來源。(Getty Images)

大豆食品.引領紐約健康時尚

在一定程度上,Starbuck可以做為時尚飲食的風向標,看看這裡賣的東西可以猜到現代人時尚生活方式的潮流。Starbuck的牌子上沒有標出豆漿latte,要特別問服務生才能得到,說明豆漿在美國人的飲食中還不是普遍食品;但Starbuck賣豆漿並且重點標示Organic和non-GMO,說明很多注意健康的美國人已非常關心食物的來源,不要農藥,更不要基因工程產品。

出了中央車站,街道上五、六步就有一家速食食品店,很多是韓國人開的,「42街小吃店」(42nd Eatery)裡有令人垂涎的自助餐,少不了各種豆腐。一位西人女士進店直奔chips貨架,逕直抄了一包大豆脆片(Soy Crisps)就走,她說大豆製品好,含豐富蛋白質和維生素,非常有益健康,所以她常吃。

大豆脆片長相凹凸不平,有的還夾雜一起被烤脆的豆殼,口感味道卻極佳,比土豆片有過之無不及。這些脆片有十幾種口味兒,與土豆片爭奇鬥艷,不過價格也較貴,每包$1.69再加稅。袋子上除了羅列口味、不同的蛋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百分比,有一個共同之處是都在下方顯示NON GMO SOY的字樣。冰櫥中與牛奶並排的有一種(soy milk)豆奶,上面標示Organic和non-GMO。

沿第五大道向下走,你會發現凡是韓國人開的小吃店都會有豆漿等大豆食品,非亞裔店東的店裡則一般找不到大豆食品,除非到類似Starbuck的專供高品質新鮮食品的速食類咖啡店Au Bon Pain才又找到了豆奶,當然上面同樣標明Organic和non-GMO。

GMO.安全性引爭戰

轉基因大豆出現於1994年後,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在大豆中加入基因使其更能抗病災、產量更大。1999年後美國種植的大約一半大豆的基因中都被植入了一個抗除草劑的基因。

GMO產品正在國際社會引起爆炸性爭論,反對派認為GMO莊稼威脅了生物多樣性,減少食物豐富的質地、味道與品種,並使農夫依賴於從化工公司購買種子和化學製品。在健康方面令人擔心的是:過敏,轉基因可能將抵抗抗生素的基因從GMO轉到細菌,也可能將傳統作物都變成GMO了。

歐洲國家最早也最堅決地對GMO的安全性表示懷疑,那裡的農夫與消費者結成強大同盟,要求停止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在印度,農夫們火燒GMO棉花種植田。在美國,近年才湧現出消費者、農夫、一些公司和公平交易活動家們反對GMO的聯盟。

對於聲討浪潮,大豆產業以身分保持(Identity Preserved,簡稱IP)認證服務作為回應。IP是指對產品自種子、生長、運輸、加工直至市場銷售的整個供應鏈中,保持其本來、自然基因特性,並免受轉基因汙染的管理體系的認證。IP供應商必須保證其產品是非轉基因(non-GMO)。對GMO的擔心導致一些廠商不得不用低功能的物質替換大豆的某些成分,如大豆卵磷脂(Lecithin)被綜合性乳化劑替換了,針對這一情況大豆產業現在提供IP卵磷脂。

返回自然.購買認準non-GMO

在華埠喜士達街經營大豆食品的「美華素食總匯」老闆是台灣人,十幾年前將台灣素食帶到紐約來。負責素食零售、批發、寄貨業務的伍小姐表示,該店所有的產品來源都是台灣的non-GMO大豆,但還不屬於有機,鑑於現在美國社會要求天然的意識越來越強,美華素食將很快在其產品上標明「non-GMO」以示身分純正。

目前美國政府要求所有標註「有機」的食品也必須同時是non-GMO,但純正的非GMO大豆資源已日漸難尋,因為GMO莊稼已占據了市場,在美國90%的大豆都已變成GMO,真偽難分。因為確認非GMO食物的代價越來越高,因此它們比GMO食物要貴一至二成。

去年9月,美國最大的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與「非轉基因項目」(Non-GMO Project)合作開始測試其自己品牌的食物製品,包括產地審檢、測成分基因和檔檢查,以求經由第三方認證其產品不含轉基因。

Whole Foods呼籲其他的食物產商也向其學習,其質量控制主管表示,為了保證產品不含轉基因,生產過程的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然而經濟最終會對non-GMO的需求產生真正及持續的影響。果然,一些廠商已抵不住來自同行和社會的壓力,加入了non-GMO的認證潮流,去年10月開始,non-GMO認證標誌開始出現在市場上。

去年10月,有著百年歷史的美國農副產品貿易公司Scoular在中國簽約一家便宜的非GMO大豆來源,該公司從這些大豆中提取大豆蛋白加入營養飲料和食物棒或肉類製品的添加劑。Scoular成為北美獨家從中國大豆中提取蛋白的行銷商,以便在日益增長的這類營養食品和保健品市場上生存及發展。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類自認為聰明的基因工程,可能最終弄巧成拙,甚至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異黃酮會刺激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嗎?(Getty Images)

大豆對乳癌是否安全?患者自有主張

家住皇后區的57歲黎女士,30年前從香港到美國,她和妹妹都是乳癌倖存者。11年前的一次例行乳房X光檢查(mammogram)發現了腫塊,經手術失去了左乳,證實是雌激素受體陽性,也經過抗雌激素的femera化療,好在是沒有擴散的癌症第一期,多年來也沒有復發。她的妹妹乳癌被發現時已是二期,是入侵型的,雌激素受體陰性,也經過手術治療,目前尚未復發。

像大多數中國人一樣,豆漿、豆腐、豆皮是她們每日食物的一部分,大豆食品普遍被認為有利於人類的健康長壽,她們也很少去想大豆還會有什麼問題,直到確診為乳癌後,才聽說大豆可能對乳癌患者不利的說法。

眾說紛紜:異黃酮對乳癌影響

自從科學家們發現大豆含異黃酮(isoflavone)成分後,就一直擔心這種大豆生長過程中的代謝產物可能會對乳癌患者產生影響。異黃酮與雌激素分子結構相似,可占據人體內雌激素受體,起到雙向調節雌激素的功效,即當雌激素水準偏低時,它發揮弱雌激素效應;當人體內雌激素水準過高時,異黃酮扮演「競爭者」角色,體內雌激素水準會表現為降低。

科學家們擔心,異黃酮會刺激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嗎?另外,它是否會影響tamoxifen等用於治療婦女乳腺癌或不育症的抗雌激素的作用?

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顯示了褒貶不一的結果。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德博士的研究發現,從小吃大量大豆食物的美國亞裔婦女,患乳癌的風險大幅降低58%,顯示大豆可能有防乳腺癌的作用;但另有一些研究顯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腫瘤增生,增加乳癌復發機率。

上海調查:追蹤乳癌患者

給愛吃豆製品的乳癌患者帶來寬慰的是,2009年12月9日美國田納西州範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教授舒曉鷗(Xiao Ou Shu)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發表最新研究說明大豆食品對乳癌患者是安全的。

這項在上海做的「乳癌病友存活率研究」追蹤調查5,042位年齡介於20至75歲這間的中國乳癌患者達四年之久,大豆食品的攝取是以大豆蛋白或大豆異黃酮攝取來衡量的。

研究發現,發現攝取適量大豆食品不至於增加乳癌復發風險,反而吃大豆食品越多者,乳癌復發與死亡機率越低。大豆蛋白攝取量最多的患者與同組中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前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29%,乳腺癌復發風險則下降了32%;兩者乳癌外科治療4年後的死亡率分別為10.3%和7.4%,復發率則分別為11.2%和8.0%。

另一個好消息是大豆食品也不會太影響tamoxifen的療效——無論乳癌患者的雌激素受體是陽性或陰性,都呈現了明顯的反相關性,而且該反相關性在服用或不服用它莫西芬者中都存在。」

專家解讀:豆漿、豆腐大膽吃

「乳癌患者現在可放心地享用豆漿或泰式炒河粉(pad thai)加豆腐,」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會的巴貝甚(Rachel Ballard-Barbash)醫生與西雅圖癌症研究中心的紐浩瑟(Marian L. Neuhouser)博士解讀這項研究說,「這些食品不會造成危害,並可能降低乳腺癌的疾病復發風險。」

雖然大豆食品對乳癌的作用還待更多更深的研究才能論證,兩位科學家亦肯定地表示,「臨床醫生可告訴他們的乳腺癌患者,食用大豆食品安全並可能益於長期的健康。」

美國防癌協會的流行病學家麥克考羅夫(Marji McCullough)說:「這個研究與我們現有的指南是一致的,即每天攝取3個份量的大豆食品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是安全的。」

她建議乳癌患者避免服用含高劑量異黃酮的大豆粉或異黃酮補充劑,因為大劑量異黃酮可能起到高雌激素的作用,對一些乳癌會有害處,「事實上這個中國的研究發現,當異黃酮量超過11克時,其防癌效果並不會增加。」

巴貝甚亦指出,可能的只有天然大豆食品才會對健康產生裨益,研究並沒有證明含有大豆的食品補充劑可能產生風險或裨益。

中美差異 天然攝取才有裨益

巴貝甚提醒人們中美兩國的生活差異:中美兩國在攝取大豆食品的質量、種類和數量上都存在的差異,如異黃酮的平均攝取量,中美兩國分別為每日47毫克與1~6毫克;這一研究的追蹤時間為4年,相對較短;另外中美兩國的乳腺癌篩檢率可能也不同。

麥克考羅夫也提到中國人是從小就吃大豆的,而在美國則不普遍,「我們不知道是否在癌症被診斷後再開始吃大豆會與一生以此為食能夠產生同樣效應。」

美國白人女性的乳癌發生率是中日兩國女性的四至七倍,但是亞洲婦女移民美國幾代以後患乳癌的危險也會增加。一項對1,600名住在舊金山、奧克蘭、洛杉磯、加州和夏威夷的中國、日本和菲律賓裔女性的調查發現,其中有600人患乳癌,那些小時候吃大豆最多的人,發生乳癌的危險比吃大豆最少的組別降低58%。但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吃大量大豆食物,效果比較不明顯,但是,患病的危險仍能降低20%至25%。

研究人員因此認為,「攝入大豆的時間可能是個關鍵。」

取中適量 患者走自己的路

不僅在大豆轉基因的問題上人們不得不返樸歸真「往回轉」,科學家在鑽大豆與乳癌關係的每一細節的牛角尖之際,也不斷發現自己的很多擔心與顧慮或許都是多餘,更發達的技術、更嚴密的科學實驗,不過一次次證明古人智慧對食物與健康的闡述之正確。

比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包含了多層修煉的道理,但在最低層次也說明了人需順應天地間的規律。大豆既然是人類的天然食物,人類又有什麼原因需要太過憂慮呢?

老子還講道:「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應該也是教導我們:別弄那麼多學說和主張,遵守自然規律就行了。中國的飲食之道也講究進食要適量適中。

舒教授在她的上海調查論文中寫道:「無論你是否是癌症患者,都可以放心地攝取大豆食品,但要記得盡量採取天然來源,避免加工食品。」

黎女士表示,即便自己是激雌激素受體陽性,也並沒有聽信有關大豆影響乳癌的傳說,在乳癌確診的十年來,她仍然繼續著自己每日飲食:豆漿、豆腐、豆製品,「當然我從來都是吃適量的啦。」黎女士還表示,她不會買大豆或其他食品萃取成分的藥劑來吃,「就自然的食品最好。」

因此舒教授實驗結果對她來說也並沒有特別值得感冒的地方,「我還是按我的習慣啦。」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