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憂大陸核電風險管理未解決

人氣 11
標籤: ,

【大紀元2010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黃靜榮香港報道)香港核電需求量大,目前香港附近有7個核電廠項目正在施工中。大亞灣核電廠近期三度發生核輻射洩漏事故,公民黨議員余若薇昨日在立法會提出質詢指,粵港兩地官方應急通報渠道及常設監察機制的透明度不足及缺乏公眾參與。有議員要求曾蔭權就核事故通報機制與中央交涉。而有學者則擔心,風險管理及如何處理核廢料仍然是一個問號,認為降低用電量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亞灣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昨日立法會開會之前,余若薇在電台節目中提醒市民,政府正在進行的氣候變化諮詢,建議將核電量由23%增至50%,等同風險增大一倍。余若薇說:「在廣東省周邊的一些核電設施,如果過問亦不等於安全。大亞灣運作了這麼多年,很多人會覺得好安全,事故都是一級。今天在講的漏電、出現事故的情況都沒討論到廢料如何處置。根據專家講,廢料禍害可達24萬年,有甚麼容器封存這麼久?到現在依然是個未知數。」她指,內地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報告清楚指,發展核能是指導思想。她希望香港人關注及討論。

於大亞灣出現核輻射洩漏,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項目主管余遠騁博士,在電台節目上說是在預料之內,「因為核電廠運作了這麼多年,年紀大機器開始壞。其實看到,一路的監管或維修保養是一個關鍵。世界上的核能報告書指,一般核電廠可以運作40年左右。但計算過,實際平均數都是25年左右。」

風險與廢料處理懸而未決

現在香港周邊有7個核電廠項目正在施工,香港增加核電,又要建多個核電廠,基本增加一倍的核電數量。余遠騁說,只有投資者才可過問,是個被動的機制。

他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分析說:「鋪電纜過來香港輸電需要8年的時間。以最新歐洲芬蘭的個案,核電廠延遲了3年的建築,超支50%,另外有3,000個施工問題。我們要做的風險管理就是,如果我們不夠時間建,那麼在10年內會怎麼樣?」

政府現時正就增加輸入核能以減低溫室氣體排放計劃進行公眾諮詢,余遠騁說:「我們不知道整個諮詢的詳細內容,但我們要去同意,矛盾點在這裏。問題是為甚麼要在建多一個發電廠?」他認為香港作為已發展城市,可以學外國成功的例子,例如降低電力需求,增加綠色建築、節能等方法,已足夠減排。

當核電廠壽命完結之後,仍然會遺留問題。余遠騁說,世界亦有些個案是移走核電廠後改建成草地,但大部份土地仍有輻射風險。而很多發電設施的拆卸費用很高,所以在風險管理、核廢料等問題,究竟怎樣去處理,仍然是一個問號。

議員促特首直接交涉中央

余若薇昨日在立法會質疑港府有否向廣東省了解最新發展,特別強調有關核電廠選址對香港的風險評估。她認為政府未正面回答,希望書面補充。

公民黨議員吳藹儀質疑通報機制太慢,她強調該問題關乎700萬香港人安全。她要求政府承諾,由行政長官曾蔭權親自就核事故通報機制與中央交涉,而中央曾承諾一旦發生事故,必須通報特區政府,她要求確保在此之前,不應擴展核電計劃。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回應指,按照國家中長期計劃,在廣東省已批出、完成或開展選址的核電站有4個共包括14台機組,所有建造及運行受行政法規規管,須符合國際標準。

他說,在廣東省的核事故,由廣東省核管辦統籌應急,按緊急情況類別通知特區政府。為進一步加強通報機制,保安局正與核管辦共同檢討,並與專家作詳細討論。

官:通報爭議暫不宜公開

關於修訂粵港兩地的通報機制,保安局局長李少光則表示,需深入探討,切合實際,兩地亦要達成共識,所以需要一定時間。但粵港兩地暫未有共識,現階段不適宜將雙方爭議公開。

對於近期大亞灣發生的核洩漏事故,邱騰華表示,當局已要求中電及時對外公佈。他說,現時全港有10個幅射監察站,如果幅射超過一定水平,監察站會發出警報,政府正考慮在本港西面,興建多一個新的監察站。◇

相關新聞
港初選案|消息:認罪與罪成被告分6批求情
控煙|港府推短期十招 「火車頭」規管欠時間表
港「長洲覆核王」郭卓堅涉欺詐被捕
港有結業美容院涉賣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