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偏鄉缺醫療 險誤早期療育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8日報導】偏鄉醫療篇(中央社記者李錫璋台中市18日電)「大隻雞慢啼」?台中縣新社「小育」的父母如此看待發展遲緩的兒子,更可悲的是沒有醫療資訊提醒他們就醫。所幸,台中慈濟醫院服務團隊「巧遇」,讓「小育」及時獲得治療。

家住台中縣新社鄉的「小育」,父親務農,平時忙於農耕,無暇照顧兒子;母親則是外籍配偶,語言溝通上稍有困難。2歲3個月大的「小育」,走起路來像企鵝,搖搖晃晃,走幾步路就會跌倒。

「小育」的父母對於「小育」的異狀雖感不捨,卻欠缺相關醫學知識與資訊,當地也沒有像樣的醫療機構,根本無人提醒他們要注意「小育」的生長發展異狀。就這樣得過且過,「小育」的父母認為「兒子只是成長的速度較慢而已,長大一點就會好轉,跟別人的小孩一樣可以穩定走路」。

一天一天過去,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小育」,在新社鄉間任其「慢飛」,沒有相關的醫療資源介入扶助。所幸,台中慈濟醫院的偏遠地區兒童發展評估服務團隊降臨,當「小育」到衛生所接受預防注射時,醫療服務團隊同步篩檢,確認「小育」是發展遲緩兒童,並立即展開治療行動。

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李宜准表示,發展遲緩兒童的黃金治療期是滿3歲以前,3至6歲則是早期療育期,6歲以後再進行療育,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小育」還好及時篩檢出來及治療,療育的效果應會較好。

在醫療服務團隊安排下,「小育」到醫院接受治療,由於較少接觸醫護人員,一開始較不配合,常以哭來對抗。經過醫護人員細心照顧與互動,「小育」逐漸能夠接受治療過程,團隊得以發現,他除了動作緩慢外,反應也偏慢。

「小育」的父母對於醫療團隊原先抱持懷疑態度,後來看到「小育」的表現越來越好,走路逐漸穩定,整體活動耐力與配合度進步不少,就連語言、認知反應都明顯提升,復健效果相當顯著。「小育」父母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但因醫療知識不足而出現耐心不足的情形,想要提早結束復健,幸好醫護人員好言解說與相勸,才讓「小育」可以繼續接受治療。

據慈濟醫院服務團隊分析,台中縣偏遠地區類似「小育」的兒童不在少數,但因醫療或社會資源不足,無法提早發現,很可能因而錯過最佳的療育期。物理治療師劉淑靜說,加強篩檢是治療發展遲緩兒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後,對於偏遠地區的醫療及篩檢應會有正面的助益。

台中市在這方面則有較佳的表現,社會處副處長利坤明指出,台中市政府從民國88年起,就開始推動發展遲緩兒童早療服務,至今已有4500名兒童接受療育。

1名台中市發展遲緩兒童的母親表示,也是在小孩2歲多時才覺得有異狀,幸好周邊的親友普遍具有早期療育的觀念,提醒她安排小孩到醫院篩檢及治療,才能收到不錯的療育效果。如果居住在偏遠地區,可能會因醫療資源或資訊不足而影響治療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