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籌資行情爆熱 網絡泡沫再現?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在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令人難忘的一幕中,扮演矽谷投資者派克(Sean Parker)的演員賈斯汀.汀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俯身桌面,對臉書的幾位創辦人用陰謀的語調說:「100萬美元還不酷。你知道甚麼酷嗎?10億美元。」

據《彭博社》報導,矽谷創投業與投資金主近期對於社區網絡、行動應用等領域相關的新創公司趨之若鶩,導致許多成立不到七年的新設公司市價超過10億美元。目睹10年前網絡泡沫後來慘況的華爾街與矽谷專家警告,當前這股追捧科技新創公司的風潮可能導向另一個大泡沫。

據報導,推特(Twitter)的市值近期飆升33%至40億美元,臉書(Facebook)上熱門的開心農場(FarmVille)遊戲的開發商Zynga公司據說也值50億美元。此外,谷歌願意支付60億美元收購線上優惠券Groupon公司,8個月前該公司只有13.5億美元的價值。但Groupon公司還想婉拒這個併購,認為晚一點出售的價格會更高。

據說,臉書的股價在飆高之後,現在已有散戶投資人在買賣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顯示追逐熱門新股的遊戲已開始出現泡沫化。

專家分析,造成此一熱況的主要理由是,創投與老牌大公司對新創公司太過捧場,只要是社群購物網站、手機相片分享、社交網站等相關領域,他們都很有興趣,甚至會去投資那些只有創意、還無實體的公司,因為他們不想漏掉下一個臉書或推特。

報導說,傳送類似推特(Twitter)訊息的系統公司Yammer,近期募得2,500萬美元的資金,而Tumblr這家利基型博客網站則取得3,000萬美元,開發手機短信應用程式的新公司GroupMe也獲得900萬美元新資金。

不僅如此,只開發iPhone應用軟體,讓圖片能在50人不到的社區網站分享的Path公司,也能籌得250萬美元的資金,其競爭者Picplz公司還募得500萬美元。這些都是近幾個星期發生的事。

矽谷創投業者麥克魯爾(Dave McClure)說:「我不是說Quora、 Foursquare、Square這些新創公司最後會一文不值,但是砸下5,000 ~8,000萬美元的代價去玩這場遊戲有點令人吃驚。」「這些公司所進入的市場商機很大,創辦人也有成功的經驗,這樣的砸錢投資或許不能稱做瘋狂,但確實讓人皺起眉頭。」

另一位傑出的創投業者威爾森(Fred Wilson)說,他觀察這個現象在過去6~9個月來有加速的趨勢。他在博客上寫道:「我看到許多投資人的非自然行為」,「我從沒見過像這樣的狀態會有好下場。」

史丹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學者古爾德(Alex Gould)認為:「我總是對泡沫有些擔心,因為在一個星期之內有五家創投基金邀我加入。」他說,僅管「泡沫行為的模式沒有改變」,但比起10年前網絡泡沫的新創公司Flooz.com、 Pets.com和theGlobe.com都正在掛牌上市,目前疑似泡沫的新創公司並未上市。

換言之,這些創業者的資金來源並非仰賴股票市場,而是看上了微軟、蘋果、谷歌等上市公司龐大的現金部位。據統計,這三家科技大公司擁有帳面現金高達900億美元。

創投公司IA Ventures創辦兼經理人伊倫伯格(Roger Ehrenberg)說:「回到90年代時期,許多公司沒有真正商業模式的新創公司取得的資金,是目前Tumblr公司募資的5倍之多,他們通常一次就募得500~2,000萬美元,接著整個網絡產業崩盤。」

專家分析,這次矽谷的募資行情熱絡,與市場的供需有關,也與廉價的籌資環境有關,此外,有許多富人還將投資科技新寵視為一項嗜好。伊倫伯格認為:「投資科技業已成時尚」,「它過去是一群有錢富人組成的天使投資者在投資,現在是人人有份。」

天使投資人撒卡(Chris Sacca)說:「我認為在初級市場將股價炒這麼高,即使沒有大泡沫,也不便宜。」「許多評價的基準都派不上用場。」

曾經成功投資臉書、網路鞋店Zappos、谷歌與推特的投資金主康威(Ron Conway)在電子郵件則認為:「今日的新創公司全都擁有能讓他們存活的商業模式與經驗。」「在1999年泡沫發生時,許多公司都沒有商業模式,而且網絡廣告也不成熟。」

知名的矽谷天使投資人克拉維爾(Jeff Clavier)表示,未來12~18個月,這些募得創投資金的新創公司的真正挑戰才要開始。他說:「或許不會有場大風暴,但往後一定會有人流血、流淚。」「舞會的音樂即將停止,人們將發現,下一輪的籌資行情不會有太多的椅子讓坐給新創公司。」

相關新聞
矽谷高科技薪酬8年減14% 網路泡沫夢魘難除
研究:矽谷競爭力衰退 失去9萬工作
拼經濟  加州召開市長矽谷高管峰會
矽谷創投看好iPad 砸1億美元投資蘋果軟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