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輔助行政或獨立運作?台立法院角色難解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6日報導】修憲行不行專題3-1(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16日電)近10年來談到立法院,民眾印象難脫「衝突與混亂」,學者認為,多數黨執政,行政立法互動仍不順暢的主因,在於立法院近年擺盪在「輔助行政」與「獨立運作」所造成的錯亂。

民進黨政府執政時,國民黨擁有國會多數,行政與立法兩院長期處於衝突與杯葛,結果之一就是監察院出現多年沒有監察委員,但國民黨再執政後,還是發生總統提名監委被同黨立委否決的情況,甚至出現立法院通過美牛修法,否決行政部門與美國簽署議定書的現象。

國立中山大學政研所所長廖達琪表示,台灣過去幾次修憲,讓比較傾向內閣制的政體,走向一個不像總統制的制度,加上沒有憲政慣例,或是說台灣的憲政慣例就是錯亂,「沒有慣例的慣例」。

她認為,立法院在過去的運作下,已具備內閣制的傳承與思考,就是立法與行政是一體,立法院不做積極的法案審查,只是一種輔助行政的「議論」,但經過8年扁政府執政,行政立法分立,立法院開始醞釀出一種獨立、不受行政權控制的心態,扮演更積極立法功能。

廖達琪指出,扁政府8年,讓很多立委認為立法院應扮演獨立角色,但馬政府上台後,總統馬英九比較傾向內閣制的「完全執政完全負責」,認為立法應配合行政。現在台灣又恢復到過去行政與立法一體的情況,立法院難免會有些錯亂。

民主進步黨籍立委李俊毅表示,行政與立法出現僵局,是因為長期以來朝野對抗格局未變,這不是制度因素,而是人的因素。

他認為,目前朝野對抗格局看來是對國家路線、統獨等存在歧見,在核心衝突未獲對話或有效解決的情況下,對抗格局不會消失。像美牛修法或地制法修法的肢體衝突,都只是格局未變下的小戰場罷了。

國民黨籍立委呂學樟表示,最理想的狀態仍是直接走向內閣制,因為只有內閣制才能保障少數政黨與無黨籍的參政權。不考慮總統制的原因,是台灣不適合人治,必須靠制度,團隊合作的優點大於個人領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