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年薪應該是五十萬還是一塊錢

標籤:

   高管薪酬的問題,在經濟好的時候,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爭議就更大了。管理學研究的文獻中,高管薪酬永遠是一個熱門話題。按說影星、歌星、球星的薪酬也很高,常為人們津津樂道,但爭議就不是那麼大;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大概是因為要對董事會、股東負責的原因吧,常常成為公眾和政府監管部門關注的焦點。



高管薪酬的問題,在經濟好的時候,就很有爭議;經濟不景氣時,爭議更大。圖為數年前,前世通公司總財務長在被公司解僱之後,仍然繼續建造其在佛羅里達的湖邊豪宅。該房產占地四英畝,當時已經2∕3完工。(Getty
Images)

與薪酬問題相伴隨的,還有高管的豪宅、飛機、和遊艇。數年前,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因為涉及四十億美元的財務分類錯亂,其總財務長被公司解僱。但即使在被解雇之後,這傢伙仍然在繼續建造他在佛羅里達的湖邊豪宅。該房產占地四英畝,當時已經三分之二完工。世通垮臺之後,許多損失了錢財的人們都趕到公司高管的宅邸前,或者抗議,或者好奇的觀望。不過說老實話,這傢伙也有難處,房子不建完又能怎麼辦呢?銀行的貸款、先期的投資已經進去了,蓋好了,即使以後不能住,也可以賣掉;而蓋不完,落個爛尾工程,就更難辦了。

薪酬問題的複雜,涉及到報酬的公平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股東權益的最大化。這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似乎永遠難以真正的平衡。現實生活中,有人掙錢多,有人掙錢少,有人輕輕鬆鬆掙錢多,有人拚命工作也掙不了多少。想開了的人,掙多少錢都活得愉快;想不開的人,掙多少錢都活得很累。

最近,美國律師行業不景氣,一百多家律師樓要求今年畢業的法學院學生延緩開始工作。紐約一些公司在發出聘書後,發現人事凍結了,但公司又不希望那些好不容易挖到的人才被競爭對手拿去。一些律師事務所乾脆給這些人發補助金,要他們處於待命的狀態,準備幾個月、甚至一年之後再為公司效力。令人吃驚的是,這個不用幹活、白拿的「補助金」,居然高達八萬美金一年,是美國平均工資水平的兩倍!怪不得拿到這些「補助金」的學生都樂此不疲、欣然領受了呢。當然了,一旦這些學生真正開始當律師新鮮人,工資會有十六萬美元。

微小的補償褻瀆「禮物」效應

不久前,奧巴馬總統要求接受聯邦政府貸款資助的金融機構,高管最高年薪不得超過五十萬美元。坦率的講,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也不是非常的高明。美國《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這些銀行家寧肯拿每年一美元的年薪,恐怕也不願拿每年五十萬美元。「要一個人無償的去做一件事,可能比花錢僱用他來做,要更有說服力。」

有次一個小朋友求救,她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在費城天普大學讀博士。她們幾個同學住在一起,夏天要搬家,需要用卡車搬家具,問怎麼找人幫忙。我跟她建議說,你就去樓下街道旁邊站著,看有人開皮卡車路過時,打招呼叫一下,看他能不能幫忙。過後她告訴我說,還真靈,她們碰到的第一輛小卡車的車主就停了下來,幫著她們搬完家具,分文未取。

美國學者詹姆斯‧海曼(James Heyman)等人的研究表明,只要人們去問、去要求,大部份的人們會很願意給別人幫助,而不需要任何報酬。因為人們喜歡給予,給別人一個「禮物」的時候他們感到高興。這時如果給他們小額的報酬,可能適得其反。海曼等人的試驗表明,這時給人一點點小錢,非但不會增進人們幫助別人的努力,反而會降低它。這說明,人們的善念,雖然有時可能很少,但的確是根深蒂固、深植人們心中的,簡單的經濟規律並不適用。「微小的補償會褻瀆『禮物』效應,會起到反作用。」

金錢的補償將人們從善意、施捨、助人的境界,返回到受僱於人、為錢辦事的境地。對企業高管來說,他們本來是拿幾百萬美元的年薪的,現在給他們五十萬美元以下的工資,這不光讓他們失去了可以善心助人的機會,還顯得他們是得不到足夠補償的雇員。這是會讓他們丟面子、「掉架兒」的。

《商周》的分析認為,如果奧巴馬當時乾脆要求銀行業的高管們別拿工資,一分錢都不拿,或者象徵性的拿年薪一塊錢,只讓他們接受銀行對實際支出的補償,總統的建議或許會得到更好的回應。這的確可能是這樣的。

《商周》的結論,也很有啟發性。在今天經濟蕭條的狀況下,用道義的刺激鼓勵人們行善,會激發美國人給予、施捨、助人的文化氛圍。這種善意的體現,《商周》認為,不是「共產主義式的掠奪」,而是人類文化中美好的、勇敢、奉獻精神的集體體現,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助益。
國人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也是同樣的道理。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