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 論辯戰局在台蔓延

人氣 2
標籤:


「ECFA要不要簽?」這場雙英論辯從政壇延燒到台灣社會各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更以「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及財富重新分配」來形容ECFA的簽訂,以貿易為命脈的台灣經濟在全球化、自由化過程中,勢必有部份產業得利,部份產業受害……

文 ◎ 吳涔溪

日在台灣政壇燃起漫天烽火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歷經總統馬英九與在野黨黨魁蔡英文領銜「雙英」辯論,在全國創下40%的電視收看率後,複雜的經濟議題,一下跳出學者專家的藩籬,在社會各界持續發酵,業界座談、論辯會、下鄉宣傳、地下電台放送、全民公投,ECFA的論辯儼然成為一場全民運動。

四小龍到三角貿易

台灣屬於島國,由於資源匱乏,素來以貿易為經濟的主要命脈,政大金融系教授李桐豪指出,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來台灣後,「台灣四百年的成長過程,就是一部貿易發展史。」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在《ECFA,不能說的祕密?》一書,進一步點出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時代背景。

他指出,一九五零年代,在共產與民主陣營冷戰背景下,台灣以相對先進國家低廉的勞動力大幅度出口擴張,締造經濟奇蹟,贏得亞洲四小龍的稱號。一九八零年代,共產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相繼加入全球貿易競爭後,台灣勞工、土地、環保等成本優勢不再,促使一九八零年代中期,台商大舉外移到中國投資擴廠。

台商以優良的管理和技術,利用大陸低廉的勞工和土地,成品外銷至歐美國家的三角貿易模式,近二十年使台灣對外貿易關係產生極端變化。據國貿局統計,一九八四年,台灣出口至美國占總出口量的48.8%,達到歷史新高,接著逐年減少,對中國出口則逐年提高,至二零零八年,對中國出口比重首度突破四成,達到40.1%,對美出口則降至11.4%。

不簽ECFA 石化業:差很多

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成立的自由貿易區(簡稱「東協加一」),在今年一月上路,台灣因為政治地位緣故,被排拒在這波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再加上台灣主要競爭對手日、韓可能在二零一五年加入自由貿易區,成為「東協加三」的局面。在高度競爭的微利時代,關稅多寡有時成為攻城掠地的關鍵因素,洽簽ECFA的呼聲此起彼落。

以台灣六大出口產業——光電、電子、石化、鋼鐵、紡織、汽車零組件而言,電子產業因有ITA(WTO架構下「資訊技術協定」)全球零關稅及「出口退稅」,簽不簽ECFA影響不大,但石化業者則盼早日簽ECFA。石化龍頭台塑王文淵日前受訪時質疑,台灣65%的GDP來自外銷,並有接近50%是銷往大陸與香港,「如果沒建立某種關係,台灣要如何活下去?石化產業進入微利時代,5%關稅就差很多。」

汽車業看重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裕隆汽車董事長嚴凱泰日前即公開表示,「恨不得ECFA馬上簽!」屬於高關稅保護的中國汽車市場,即使加入WTO後仍課以25%的關稅,台灣各大車廠期望藉由ECFA,走出日趨飽和的台灣汽車市場,搶進中國車市的先機,將帶動汽車零組件的成長。

三中受害 整體產業升級待布局

在全球化、自由化的過程中,部分產業得利,弱勢產業受害。目前評估受害的產業,包括內衣、寢具、泳衣、毛巾、家具、製鞋、陶瓷等以內銷為主產業,其中也包括農業敏感性產業。在過去開放中國產品進口的過程中,台灣本土企業追求差異化的同時,面對大陸仿冒、低價傾銷衝擊,早已苦不堪言,一般反對洽簽ECFA。

由於上述受衝擊的產業,多集中在中小企業、中南部及中低收入戶,因此引發ECFA有利大企業,但不利「三中」的疑慮。也因此,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雙英論辯中,以「ECFA是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及財富重新分配」來形容ECFA的簽訂,並預估其影響將超過台灣加入世界貿易體系WTO的衝擊。

部分學者則主張,簽訂ECFA只是一個開端,日後還繼續推動與美、日等國家簽訂FTA,建議政府及早因應受害部位。「台灣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全面開放和自由化。ECFA只是一個緩衝,我們需要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提早保護受影響產業。」政大金融系李桐豪說。

部分學者期待政府以推動ECFA同等力氣,重新思考產業政策,推動整體產業升級,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財訊》雙周刊最新一期即以「為何南韓經濟,在十年內擊敗台灣?」為題,比較韓國著重全球布局、建立品牌,「重搶市場非省成本」的策略,提醒台灣企業著重成本考量,利用中國市場維持代工主導性,未著重技術提升或產品轉型,長期而言將不利競爭。

ECFA無法解決非關稅障礙

近二十年,台商降低成本的三角貿易策略,是否會因為兩岸簽訂ECFA,而加速產業外移中國?台灣經濟研究院二所副研究員呂曜志認為尚不至於,因為兩岸分工型態在過去十年已成熟,企業不因ECFA而增加投資比重,反而因為中國工資上漲、環境及土地,人民幣匯率調整等問題,利用「東協加一」上路,將部分產能移到東南亞。

此外,中國與先進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反傾銷、反補貼的例子,可能因為ECFA簽訂後波及台灣,廠商將考慮分散風險,不會一古腦擴大中國產能。呂曜志認為,真正利用ECFA進軍中國的,多屬看好中國內需市場的業者,例如:食品、家電、機械等,但是這些產業可能低估技術被偷學及國內企業間的競爭。

他強調,中國的關稅遲早會與WTO接軌,也並非其政策保護的最主要工具,他建議政府更重視中國的非關稅貿易障礙,這些是歐、美、日、韓等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在WTO的貿易政策報告上,抱怨中國的地方,例如利用政府採購標準、商品檢疫程序、相關性服務業准入開放的市場條件,此類非關稅貿易障礙,才是未來兩岸談判的重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