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相機修行的旅人 黃丁盛

人氣 48
標籤:


  拍過五百場以上的台灣民俗節慶及原住民祭典,也千里迢迢跑到衣索比亞拍大唇族、巴布亞新幾內亞拍泥人族、泰緬邊界拍長頸族,體會不同地方的人對生死的態度。相機隨他去旅行,也伴著他修行。


達悟族船祭。

年八月下旬的一天,凌晨三點,大多數人都還在睡夢中,攝影達人黃丁盛便拎起外出拍照隨身攜帶的遮陽帽及攝影器材跳上車子,展開一天忙碌的攝影旅程。抵達目的地花蓮吉安鄉東昌村阿美族的里漏部落時,已東方大白。這兒正逢每七年一次的阿美族重要祭典「成年祭」。

里漏部落的成年祭

里漏部落的成年祭是台灣原住民中保存完整且古老的成年禮儀式。繼上周日的Marronrong長跑儀式後,這天緊接著上場的是「船祭」。在獨木舟下水典禮之前,參加下水禮的青年先在長棚內集合,他們經過事先配對的女友也在家長的帶領下,一個個手提豐盛的午餐盛裝赴會。男士們看見女友出現,展現紳士風度趨前迎接,然後手牽手接受長老的祝福……

阿美族里漏部落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接觸」。

 

阿里山鄒族「瑪亞士比」戰祭。

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接觸」,生澀靦腆的表情,在黃丁盛的觀景窗裏都是很棒的容顏,他感到興奮莫名,手指不斷地按下快門,直到午餐時間也不午休,繼續拍他們不同生活的樣貌。一天下來,花蓮的驕陽讓他汗濕的衣服乾了又濕,不過,他不以為苦,不知疲累。

有著黝黑的皮膚,身材壯碩,總是T恤搭件多口袋攝影背心、牛仔褲,戴上遮陽帽,黃丁盛深入台灣田野部落,也遊走世界各地。

渴望記載人類歷史

黃丁盛成為一個專業的旅遊攝影工作者始於一九九三年夏天,那一年,由於長期在公私立機構、公司和大專院校攝影社團擔任攝影老師,帶領學生拍遍台灣各大小景點之後,突發奇想帶學生出國攝影,第一趟他和學生們選擇了美麗的峇里島,這趟旅行讓每個人驚豔於異國色彩的美麗,也痛快拍下許多回味無窮的照片。從此,不管是世界七大歷史遺蹟或是各地節慶活動,都成為他快門捕捉的對象。

旅行改變空間也在改變時間。黃丁盛說,從台灣飛到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時間好像往前推到二十幾年前的台灣,然後從馬尼拉飛到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里斯比港,時間好像又往前跨了二十年,變成四十年前的台灣,之後,再飛到巴國哈根山區的原始部落,可能又變成一百年前的台灣,甚至倒退到蠻荒時代。旅行就像在穿梭時空隧道,文化拉得越遠,他越感興趣。

攝影題材必須廣度與深度兼具,因為人類活動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一個題材黃丁盛會持續拍攝記錄好幾回。今年是第三次造訪阿美族成年祭,距離第一次初訪已過了十四年,黃丁盛說:「不只是等待他們成長,我也一樣,活到老學到老,每一次去我也感覺在接受成年禮。時間改變的不僅是祭典儀式,也改變了我的想法和觀念。」


東港王船祭。

沉浸攝影天地三十年,三年一次的東港王船祭,黃丁盛拍過七次,台灣各地不同的媽祖祭典他拍攝不下六十次。遊歷過世界五大洲、七十餘國,許多地方去了又去,西藏、西班牙四次;希臘、巴布亞新幾內亞五次;土耳其、緬甸六次;印度、克什米爾、拉達克八次、尼泊爾十一次……

黃丁盛嘗試用鏡頭盡其所能記載歷史,他謙稱自己沒有這麼大的使命感,「必須樂在工作,再辛苦也會覺得快樂。」完全是出自一種渴望和興趣。

與攝影的因緣路

黃丁盛一九八二年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系畢業,沒有選擇白領的「科技新貴」,而是成為自由攝影工作者源於攝影課嶄露的天份,大學時期選了六個攝影學分,第一次參加公開的攝影比賽,即以商業攝影作業得到全省美展的「大會獎」。

身為一名攝影工作者,黃丁盛覺得攝影絕對不是只有在技術、技巧上專業而已,應該一方面關懷自己周遭的一切,另一方面放大眼界看世界。如果把台灣的廟會祭典拍得很深入,便可以放大眼界來看世界的節慶,把練就的技巧、經驗擴大運用;再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節慶,找出本身的特色。

他認為,攝影是一步一腳印的工作,沒有天才攝影師會突然迸出來,必須身歷其境不斷累積創作量。只要不趕稿的時候,黃丁盛天天都在外面趴趴走,「這個月花蓮、台東已經跑了四次了,昨天去關西太和宮拍大豬公普渡,下午去新竹內彎拍小火車,還有火車站。」他喜歡開著車遊山玩水拍照,然後停車吃當地特產小吃,吃以前先拍下來,他說:「必須讓相機先吃。」看來,攝影已經占滿了他生活的全部了。

泰緬邊界長頸族。

 

黃丁盛攝於衣索比亞。

而拍人生百態則是他的最愛。透過他的觀景窗按下快門的臉超過數十萬張,「每一張臉都有他的特質!」黃丁盛拍好照片的祕訣是——讓被攝者感情自然流露,有的人第一次看到相機會陌生,有的人會排斥,反應不同,是一種互動式創作藝術,恰是這項攝影獨有的特性,使拍照既困難又有趣。對他而言,拍人物是觀照人間的另一扇窗。

由於攝影要用到大量的知識,黃丁盛不攝影的時間都用來看書。他說,以前覺得為了考試而看書好難過,但現在唯一讓他感到難過的是看書時間永遠都不夠!

黃丁盛的工作室裏排放著各種書籍,靠牆處中間一整櫃全部是攝影書,左邊是旅遊書,右邊則是民俗節慶與原住民書籍。

旅遊意外收穫

足跡踏遍全世界,除了大量書籍,工作室也擺滿整櫃和掛滿整牆的世界各地手工藝品,琳瑯滿目。

衣索比亞,歐摩谷地「巴羅族部落」。

 

各地手工藝品。

帶著陶醉的神情,黃丁盛說:「以往拍照回來,坐在這兒看幻燈片,挑累了就開始聽音樂、看收藏品,我又把全世界繞了一圈回來。」

從一位旅遊攝影家搖身變成收藏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現在黃丁盛開始構築另一個夢想——希望成立影像博物館或旅遊博物館,開放給大眾觀賞:「可以分成不同國家的陳列室,除了展示各國照片,也陳列當地的手工藝品、錢幣、郵票等,再播放當地的音樂或影片。」

背著相機修行的旅人

背著相機的旅人黃丁盛,相機是他的另一雙眼睛,觀看世界,除了留下美麗的印記之外,也讓他站在更廣闊的角度發出對人生的思考。

有一次,旅遊到地處世界屋脊,有「小西藏」之稱的拉達克,參加當地傳統婚禮的時候,新郎頭上的帽子竟裹著一條白巾。黃丁盛認識到,在台灣象徵喪事的東西,到了別的地方可能是喜事,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喪禮和婚禮也沒有多大的差別,還不是人生不同的階段。

背著相機踩踏世界,黃丁盛拍攝不同地方的習俗節慶,體會不同地方的人對生死、人老臨終的想法。相機隨他去旅行,也伴著他修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