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專訪》廖俊臣︰台招收中生、採認中國學歷 應脫鉤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專訪)儘管歷經多場肢體衝突的修法抗爭,作為開放陸生來台、採認中國學歷相關政策法源依據的陸生三法,在國民黨立委人數佔絕對優勢下,在這會期強勢通過修法,幾乎已成定局。

前國科會副主委、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廖俊臣憂心地提出警訊,面對有敵意的中國,陸生政策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無法避免地會是政治問題,陸生政策必須仔細評估衝擊性、做好源頭管控,最好招收陸生與採認中國學歷要脫鉤處理,否則台灣的教育不會是「國際化」、而可能落入「中國化」,甚至將導致台灣教育的「質變」!

問:招收陸生,真能解決國內少子化導致的招生不足窘境?

廖:馬英九總統也早就坦承,招收陸生並不能解決國內大學招生不足問題,讀者文摘近期發表的國際調查,也顯示陸生只有五%會想選擇台灣留學,反倒有二十一%台生會想到中國念書。從許多層面來看,我懷疑真的會有那麼多陸生要來台灣,優秀有錢的陸生,應會以歐美、日本的大學為首選,其次可能會選香港、新加坡留學,台灣未必首選。除台、成、清、交等國立大學,台灣的大學有多少競爭力能吸引優秀陸生,必須認清這是嚴峻的挑戰。

就算一般陸生會來台灣,也會先選擇台灣學生要選的台大等國立大學,真的會願意花錢念私立大學?要解決國內大學面對少子化的招生壓力,恐怕不能寄望招收陸生,而是政府應該去回歸源頭,真正去檢視目前國內大學廣設太多的問題,真的招不足而虧損的大學,就要讓其退場、關閉。

此外,採認中國學歷與招收陸生,根本是兩回事,我一直呼籲,這兩者應該「脫鉤」處理,招收陸生議題較不嚴重, 因為可以操之在我,台灣只要做好源頭管控,數量上做限制,可以減少衝擊,但承認中國學歷影響性較大,牽涉到會有更多台生外流到中國去,對國內大學反而是衝擊。

針對承認中國學歷,依政府及部分大學說法,要招陸生就必須採認其學歷,但不會開放其考公職或是在台灣就業,其實私人企業要用什麼學歷的人,政府也管不到;看起來,採認中國學歷的唯一用處,只是大學要擴大生源、讓招生更有便利性,這其實可有替代性作法,例如可讓大學以「同等學力」方式去招陸生,授權大學自己去甄試招生,陸生還是可到台灣念書,但不必大費周章去採認中國學歷。

採認中國學歷 台生恐外流

中國的崛起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台灣民眾及學生難免會往有就業、賺錢機會的地方跑。過去未合法開放採認中國高教學歷,中國官方正式統計,迄今就已有超過一萬五千名台生到中國念書;而中國官方近期還點名要讓台灣的學測頂級學生免試入學,這勢必會吸引更多台生到中國念書。

將來開放採認中國學歷後,在中國念書較便宜且都是國立學校,只怕會有更多學生到中國念書,尤其對國內私立大學衝擊會大;為什麼許多校長只想開放讓陸生來,而不去思考台生外流的問題,好像為解決招生壓力而沖昏頭,忘了從整體台灣的大層面去著想。

而且,一旦正式採認中國的學歷,不僅以前偷跑、學習中國思想課程的台生,都可進入政府部門或在台考證照任職,在ECFA或WTO等國際談判或協約的架構下,台灣未來真的能阻擋中國學生來台灣工作?恐怕政府是擋不住國際及中國壓力的。

因此,招收陸生及採認中國學歷必須脫鉤處理,前者可在總額管控的原則下適度開放,但後者必須審慎、不能輕易開放採認。政府的政策就是錯誤地硬要把兩件事掛勾,導致事情複雜化,負面影響反而恐將大於正面效益。

問:政府及部分大學強調招收陸生、採認中國學歷是為「國際化」,但也有學者擔心這是「中國化」?

香港的國際化 漸變中國化

廖:香港其實是借鏡,香港各大學過去佔優勢的「國際化」,就漸被「中國化」取代,講中文的中國學生已佔去香港所謂國際生的大多數,有香港的大學針對香港語言教育調查也顯示,香港的學生整體英語水平及國際視野反而下降。

目前教育部預訂一年招收陸生達大學招生總額一%至二%、一年上限兩千人,其實以大學四個年級加上研究所二至四年,未來可達超過萬名陸生在台念書,加上短期進修的陸生人數又不設限,以國內目前國際留學生約一萬七千人來看,就算政府說要限額,陸生估計很快就會相當或超過國際生的總數。

國內學校如果招收太多同樣使用中文的陸生,其實就失去了可以多元學習的功能,失去國際化的目的,而且也不好管理。到底台灣能容納多少中國學生,必須考慮清楚。

無論是ECFA或是陸生政策,都不能只為追求所謂口頭的國際化、為全球化而全球化,不能不去考慮國家安全、社會安定還有人民長期利益等其他現實問題,還要考慮衝擊及負面作用會是什麼。

問:台灣已開放陸生短期進修,去年就有近三千人,卻也開始出現陸生到處「嗆聲」的狀況,甚至有陸生爭取當社團領導,中國民權人士王丹就曾提醒台灣要注意陸生組織性活動,如何看這問題?

開放中生進來 引教育質變

廖:我一九八二年應邀到德國當訪問學者,德國境內有很多土耳其外勞自組社區,後來產生許多社會衝擊及不安事件;人少,對社會影響及衝擊不明顯,但人一多,「量變」勢必就會引發「質變」,陸生政策的開放,確實可能造成台灣教育的質變,這也是我很憂心的事。

擴大招收陸生來台,或是採認中國學歷導致更多台灣學生外流到中國念書、去接受中國學校都必修的思想課程,對台灣的教育及社會文化一定會產生質變,不要說是「洗腦」,但總是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陸生可能與國內學生出現意見不一的衝突,或是與國內極藍或極橘的學生結合,刻意營造鼓吹兩岸統一或反對台灣獨立等言論,甚至陸生中恐怕會有「政治學生」,未來台灣校園秩序及教育文化都可能產生變化,台灣教育可能造成的「質變」,絕不能輕忽。

又如,目前政府要招收陸生, 卻又要以「三限六不」去管制,如果是以「正常心」去看待這件事,又怎會另眼看待或去管制陸生?這明顯就是不正常手法,承認這是不平常的國際招生。難道未來陸生來台後,不會集結群起抗議?不會抗議這是台灣政府的國籍歧視?如果政府或大學宣稱這只是一般的教育政策,未來又要如何去面對這種抗議?

問:最近開始有部分大學及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前教育官員,倡議乾脆開放大學到中國設校收陸生,會否造成台灣教育資源外流中國、大學把錢拿到對岸去辦教育?

廖:就像ECFA可能造成更多台商在台灣關廠,卻到中國去設廠。台灣的大學到中國辦學,其實也可能造成更多學生外流中國,台生不就乾脆到中國去念台大、同樣可取得台灣的學位學歷。面對一個經濟規模差異甚大的中國,台灣必須很小心,否則就像民進黨立委警告的,「台灣教育產業恐怕將被掏空了」。

政府及部分人士說,要把採認大陸學歷及招收陸生當作單純教育問題,台灣不應該對中國有敵意,但事實上,台灣面對的就是有敵意、以飛彈對著台灣的中國,時時想透過各種管道統戰、統一台灣的中國,事情原本就不單純。

每次台灣在國際學術會議,常遇到中國各種杯葛或統戰,曾支持民進黨或親台的學者,就算受到國際會議邀請,也常被刁難或限制不能到中國出席會議,這難道是一般的教育問題?

經濟教育政治 統戰三部曲

如果中國要統一台灣有三部曲,ECFA是兩岸要經濟統一的起點,陸生三法就可能是兩岸部分人士要追求教育文化先統一的起步,未來恐怕就是要走上政治的統一。

馬政府早已決定要開放陸生及採認中國學歷,而國民黨在立法院有絕對的人數優勢,陸生三法強勢通過已是無法抵擋,但政府不能只用「國際化」等好聽的口號來強推,任何政策的推動,都必須先做好風險評估,也必須要真正向全民說清楚陸生政策可能帶來的衝擊。

目前陸生三法的修訂文字其實很簡略,未來細節的招收陸生及中國學歷採認辦法,將會是由教育部訂立,希望政府及全民都要更審慎檢視這些陸生政策。

而不管國民黨或民進黨,都須拿出可以盡量減少衝擊的方法,須從源頭去做好陸生的限額管控,後續才能真正的比照國際生去合理管理,而且中國學歷應該與招收陸生脫鉤,要盡量減少對台灣教育的衝擊,千萬不要讓陸生政策成為台灣教育另一種災難的開始。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