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產品 國內售價高於海外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編譯) 羅光裡(音譯:Luo Guangli)從中國北京的蘋果旗艦店買到的筆記本電腦與美國市場所售的筆記本電腦型號完全相同。具有同樣的高分辨率彩色顯示屏,相同的處理器,背後都貼有相同的標籤,註明:中國組裝。

《洛杉磯時報》報導,除了價格標籤是手寫的中文字,而且價格大相逕庭。中國市場的售價達2760美元,這比美國蘋果店或美國網購售價要高出約20%,即高出460美元。

這類高價現象並不僅限於外國品牌的電腦類商品。比如中國製造的耐克(Nike)運動鞋,在美國售價為165美元,而在中國市場耐克專賣店卻標價190美元。一台中國組裝的索尼平板電視機在美國的百思買(BEST BUY)售價約800美元。可是在中國的家用電器連鎖國美(Gome)的售價竟高出30%。Maclaren Techno XT嬰兒手推車也是如此,本來都是在中國組裝的,但是在北京的商場售價要比在美國的商場售價高出40%。
I
在中國這個世界級國家工廠,生活經常充滿矛盾。這裡以向西方客戶出口低價產品而著名,對本國人卻截然相反。

目前全球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於美國和歐洲的商家。因此,如何讓中國的消費者們也增加消費, 已經成為平衡全球不穩定的經濟發展的關鍵。

中國人的家庭在省吃儉用方面可以說是出了名的,理由很充分:薄弱的社會安全福利網絡,使中國人將數千萬資金存入銀行以備用作為教育、醫療費和退休後的生活費。儘管在經濟模式幾乎僅僅是為了適應生產而不是為了適應國內需求的狀況下,中國的消費支出還是一直有所增長。

此外還有各種稅收。蘋果筆記本電腦在中國設有工廠。如果其產品將用於出口並銷往中國以外,可以免除中國徵收的17%的增值稅。而在中國以內的消費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據業內人士透露,同款的筆記本要想在國內上市,首先要送到香港。在那裏對這些筆記本電腦「出口轉內銷」,徵收20%的進口稅,然後再運回中國大陸。

一些信息渠道較廣泛的中國消費者通過互聯網或出國旅行購物時瞭解到,一些同樣的產品在中國以外的售價反而低,這種價格差使他們感到很沮喪。

22歲的喬安娜‧佟(音譯:Joanna Tong)從中國北京來美國渡假。她說:「當我在紐約一家商場看到那些商品售價,發現在中國我們要多花那麼多錢來買這些東西,我真是要瘋了。這太不公平了。當我知道這些商品在美國的售價後,我再也不想去大陸的商場購物了。」

還有一些外國公司為提高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做出一些特殊政策,或是調整市場策略,把其產品定位在奢侈品,從而以高端價位彌補了貿易過程中的高成本。在一個市民年收入約2,800美元的國家施行這種策略似乎不太適宜。

以百威(Budweiser)為例。這種在美國六瓶裝的啤酒在中國被視為高檔品牌。在一般食雜店中,一罐百威比當地SUDS要多賣25美分,儘管這些酒實際上也是當地釀製生產的。別克(Buick)的LaCrosse sedan在中國被視為寶馬3系列的競爭對手。這些車都是在中國組裝,所支付給中國工人的工資只是在美國所支付工資的一小部份,可是這些車在中國的價格卻比在美國要高出23%。而哈根達斯(Haagen-Dazs)冰淇凌,在美國只是便利店常見的大眾品牌,在中國的一些高檔咖啡廳中,每品脫售竟賣到12美元。

廣告經紀人劉浩(音譯:Liu Hao)說:「如果我給朋友或是客戶買東西,我肯定不會去買中國品牌。這關係到面子問題。」

另外,在全中國範圍內運輸商品而產生的運費也是迫使價格抬升的一個原因。

威廉姆‧麥卡希爾(William McCahill)是設在上海的一家研發公司Pacific Epoch的副經理。他說:「物流公司通常只配備幾個員工和一輛卡車。並且由於地方費用問題,貨運公司一般都不願意做跨省的長途運輸。因此貨物通常只能依據地理位置,從一個分銷商運到另一個分銷商。沒有全國性的物流系統,戴爾電腦(Dell)在廈門設有一個工廠,所有的供貨商都在附近,只要騎自行車就可到達。」

同時,一些渠道廣泛的中國購物者也在找方法避免這種高價位。

儘管仿冒品很普遍,但是所謂的灰色市場也日益興起,特別是網上購物。會碰到賣家兜售一些從國外買到的打折高檔手包、蘋果小配件和其它名牌消費品。

王達(音譯:Wang Da)在一個流行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上出售Coach 手包。他說:「中國人總是想要買便宜貨。越來越多的人出國旅行,告訴身邊的朋友他們在國外可以買到價格優惠的商品。」

王達有一個由30人組成採購網絡。他們經常去美國加州、新澤西、佛羅里達和其它一些州旅行,從那邊帶回錢包、手袋 、皮夾等。他說:「所有這些商品幾乎都是在中國製造的,是啊,這的確很具有諷刺意味。」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富士康為員工加薪20% 逾千人排隊應徵
中國投資光環失色 亞洲國家見商機
中國製造優勢漸失 日車商轉進泰國
大陸偽造學歷成龐大產業 官員帶頭混文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