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蘇澳.晉安宮.蘇澳冷泉.七星嶺初探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8
標籤:

蘇澳「晉安宮」就位於火車站附近,是我這次來蘇澳想尋訪的歷史遺跡之一。若搭火車前來蘇澳,一出車站大門,就可看見左前方的蘇南路路口,有一座拱形的商圈形象招牌,寫著「張公廟觀光夜市」。

張公廟,就是指「晉安宮」。晉安宮祀奉「法主公」,法主公本姓張,所以又稱「張公廟」。晉安宮是蘇澳最早的寺廟,法主公是泉州人的宗教信仰,這也透露了泉州人是最早移民此地的漢人。

嘉慶25年(1820),泉州人蘇士尾率眾進入蘇澳西隅開墾,後人紀念蘇氏開闢新土的功勞,於是將其姓氏「蘇」與港灣的「澳」結合,而稱此地為「蘇澳」。蘇澳更早的地名有「港口」、「東港」、「施八坑」等名稱。


晉安宮

晉安宮即是由當時移民來蘇澳的蘇士尾與墾民於道光7年(1827)建立的。同治11年(1872)遷建至現址,擁有一百多年歷史。因近年來的重修改建,整座廟已失去古味。

我前來晉安宮,是為了參觀廟裡的兩塊古碑。這兩塊古碑座落於晉安宮廟埕左前側的碑亭內,碑文都與羅大春有關。一是「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一是「羅提督興學碑」。

羅大春,是清朝福建陸路提督,同治13年(1874),因「牡丹社事件」引起日本入侵台灣,欽察大臣沈葆楨奉命來台處理善後,奏請朝廷「開山撫番」,於是開闢後山道路。當時羅大春奉令開闢蘇花古道,起自蘇澳,終抵花蓮港北岸,全長二百里。這條古道,就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蘇花古道完工後,羅大春勒石紀念,除了晉安宮保存的這塊里程碑記,在南澳震安宮旁的碑亭內也保存了一塊「羅大春開路紀念碑」。晉安宮的里程碑,立於同治13年(1874) 10月,詳記蘇澳至花蓮港的里程,碑文如下:

自蘇澳至東澳二十里,自東澳至大南澳三十里,自大南澳至大濁水三十里,自大濁水至大清水二十五里,自大清水至新城四十五里,自新城至花蓮港北岸五十里。
以上自蘇澳至花蓮港北岸計程二百里。
同治十三年陽月,福建陸路提督黔中羅大春勒石。

這段里程敘述中,「大清水」的地名特別引起我的注意。記得我寫《蘇花公路.清水斷崖》旅記時,參考「維基百科」網站,提及蘇花公路「清水斷崖」的由來,是為了紀念一位殉職的日籍工程人員清水先生。後來有讀者告知,這未必是事實,其實「清水」的地名,在清朝時就已存在,清水斷崖未必是因為清水先生的關係。寫這篇旅記時,再查閱「維基百科」網站「清水斷崖」的條目,關於清水先生的文字已經刪除。

羅大春率軍駐紮蘇澳開闢後山道路的期間,曾捐銀五百圓,於蘇澳設立義學,以提倡文風,義學就設於晉安宮旁,鄉民感念而立碑紀念,稱此碑為「羅提督興學碑」(註1)。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羅提督興學碑」石材都採砂岩,石碑經風歷雨漸蝕,字跡已模糊難辨,碑旁已另立新碑,提供文字對照解說。

古碑後方的廟埕邊緣,放置了一些晉安宮改建時拆除的舊廟楹柱,多已殘破不全。撫摸殘柱,頗有感慨。台灣寺廟楹柱多採石材,並不會隨歲月而腐朽,因此寺廟重修時,多半保留石柱而翻新木構建築,晉安宮卻拆毀舊楹柱。觀覽這些舊石柱,刻字依然清晰可辨,有「光緒丙子年」(光緒2年,西元1876年),也有「大正拾年」(1921)的年代,惜其被棄。廟門口兩側的石獅也換成新鑄造的,那擁有百年歷史的古獅不知流落何方?石獅旁各有一座石燈籠的基座,奉獻者的字跡猶可辨讀,一是蘇澳郡公學校職員及學生,一是日本人近江時五郎(註2)。


晉安宮碑亭。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

羅提督興學碑。

——————————————————————————–


廢棄的楹柱。光緒丙子年(1876年)。

石燈籠基座。蘇澳郡下小公學校職員兒童捐獻。

石燈籠基座。近江時五郎捐獻。


——————————————————————————–


蘇澳冷泉(背後山丘為七星嶺登山步道)

離開晉安宮,從車站前的大路走出去,接中山路。中山路是蘇澳最主要的街道,橫過馬路,從左前方的對街巷道進入後,即可看見著名的「蘇澳冷泉公園」。

七星嶺登山步道的登山口就在冷泉公園旁。我的計劃是先登七星嶺,活動筋骨,然後下山再去泡冷泉。登山口有「七星山登山步道」的標誌及導覽圖,這條步道長約2.4公里,抵達山上的「星嶺公園」。

從冷泉公園出發,便是連續一千三百級的石階路,這時才中午過後不久,陽光正熾熱,步道沿途樹木稀疏,毫無遮蔭,抵達第一座涼亭時,便覺得一路走來坎坷累人。奮力再爬上往,途中遇到一位下山的老伯下山,寒喧幾句,他笑著稱讚我說:「真勇哦!這麼熱來爬山。」終於爬到第二座涼亭,不禁暗笑自己:「這是憨,哪是勇?」此時已滿頭汗,筋骨超熱,應該回頭才是岸。

就停留在第二座涼亭休息及眺覽風景。從冷泉爬至這裡,大約十一、二分鐘。這裡與砲台山遙遙相對,整個蘇澳市區就在山腳下,蘇澳山海風光一覽無遺,遠處南方澳的外港及跨港大橋歷歷在目。若以眺覽風景為主,不求登頂七星嶺,那麼冒著這艷陽天爬這段石階路還是相當值得的。

涼亭有遮蔭,又景色可觀,當下就決定不再上爬了。坐亭望山觀海而已。


七星嶺(山)登山步道。

一千三百級石階(半途而廢)。

途中俯瞰蘇澳市區。

——————————————————————————–


從第二座涼亭遠眺南方澳漁港。

從第二座涼亭俯瞰蘇澳市區。

——————————————————————————–


蘇澳冷泉家庭池湯屋

循原路下山,回到冷泉公園的入口。蘇澳冷泉,是全台知名的景點,每當夏日季節的假日時,這裡經常人滿為患,今天卻只有幾名遊客而已。園內冷冷清清。

我選擇家庭式湯屋,可以肌膚無拘束的靜享冷泉滋味。家庭湯屋的冷泉池尚稱寬敞,可容四、五人使用而綽綽有餘。冷泉池的水深及胸,底鋪卵石,冷泉就從地面卵石間縫冒出,微微水泡不斷湧出。這冷泉極沁涼,熱體入冷泉,胸脾頓時一股涼意,身體整個清涼起來。

這是我第一次泡冷泉。蘇澳冷泉含有大量的細微氣泡,據說全世界僅有蘇澳與義大利的西西里島才有這樣的冷泉。

蘇澳冷泉被用來泡湯養生及開發做為商業用途,始於日據時代,是日本人的發現。最初,來到蘇澳的墾民,發現七星嶺下有湧泉,卻見蟋蟀、蚯蚓死於泉水中,而湧泉池又無魚類,因而認為冷泉有毒,而不敢飲用。

直到日據初期,一名日本軍人竹中信景途經七星嶺下,因口渴而飲用冷泉,飲後覺得清涼可口,精神爽快。多年後,竹中信景退伍後,來到蘇澳定居,並研究冷泉成份,發現冷泉不但無毒,且適合做成飲料。於是在蘇澳設立飲料工廠,以冷泉製成彈珠汽水(日語稱「那姆內」),而成為台灣彈珠汽水的起源。這家汽水工廠一直經營到戰後的民國47年(1958)才結束營業。

竹中信景也親身浸泡冷泉,發現冷泉與溫泉一樣,具有養生療效,而加以開發。昭和3年(1927),蘇澳冷泉開始營業。今天的蘇澳冷泉園內豎立了一座「冷泉先驅者紀念碑」,以表彰竹中信景開發蘇澳冷泉的貢獻。

而早在竹中信景之前的二十年,就已經有一位日本人樺山資紀來蘇澳泡過冷泉了。同治12年(1873),樺山資紀在「牡丹社事件」爆發後,日本準備對台用兵,奉令潛入台灣偵察。樺山資紀在蘇澳登陸,並深入南澳「番地」,調查及蒐集風土民情資料,當時他就曾在蘇澳冷泉中洗澡,而覺得冷泉清涼令人舒適。當年的樺山資紀36歲,官拜海軍少佐(少校),而22年後,他再度來到台灣時,已是海軍大將,就任日本治台的第一任台灣總督。

我在蘇澳冷泉泡湯,這裡除了冷泉的氣泡味,也有悠悠蕩蕩的歷史味。

日期:2008.09.17 (寫於2008.09.23)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蘇澳火車站。


晉安宮。


蘇澳冷泉公園。票價:大眾池 70元(不限時),家庭湯屋 200元 (限時40分鐘)


蘇澳冷泉大眾池。


蘇澳冷泉家庭湯屋(個人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支持率回升 澳新總理將宣布提前大選
新西蘭政府部門將裁員500人
北市中正.植物園.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澳反對黨吁政府採納聯盟黨難民政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