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農業部討伐洋奶粉 反遭民眾討伐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金靖綜合報導)中國廣播網1月11日以「農業部:洋品牌奶粉蠶食中國市場並獲暴利」為標題發文稱,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瑩日前透露,2010年前11個月,奶粉進口總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7.06萬噸,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進一步被蠶食。馬瑩說,洋品牌的大舉進入讓國產奶粉產業鏈遭到破壞,進口奶粉在中國市場上謀取暴利,並讓中國消費者支付不合理的高價。特別在標題中以「蠶食」和「暴利」兩個貶義詞貶低洋奶粉的進口,一派正氣凜然的討伐姿態。不過令農業部相關部門始料不及的是,它們對洋奶粉的討伐卻招來了國內網民對它們的一致討伐。

長江日報劉林德發文指出,外國商品進入國內市場,並沒有違犯貿易規則,全由消費者自己做出選擇,本身便無可指責之處。產業脆弱,國貨萎縮,不能怪人家太強,也不能怪消費者不愛國,得問問為甚麼你國內的消費者都不愛搭理你。還好沒有忘記三聚氰胺事件,也實在不好將之解釋為外國陰謀。看到網絡跟帖,一位網友給出選擇題:洋奶粉要錢,不要命;國產奶粉不要錢,要命;你選誰?這是最指人心的發問,你要害人,你不能修復人心的信任,你總要付出些代價。自作孽,卻來怪這怪那,就不僅僅是無理了。支持國貨,從情感上來講是不錯的,反是那些孜孜為國貨鼓呼者,自己家的孩子並不吃國產奶粉,自己並不乘坐國產汽車,讓人不能理解這言行上的反差。手足同胞,不容別人欺侮,我可以欺侮;不容別人壓搾,我可以傷害;不容別人奴役,我可以奴役。這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

網友「但純」撰文不無諷刺地說,如果告知洋奶粉有暴利是善意提醒,那麼,我很感謝馬副主任的「透露」,只是這種「透露」實在不必限於洋奶粉,國產奶粉有沒有暴利,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三聚氰胺事件以及近年來的種種問題奶粉事件,不都是指向了「暴利」這個目的嗎?如果指責洋奶粉有暴利的目的,是將國產奶粉重新贏得消費者的希望寄托於宣揚國產奶粉的「低價優勢」,是給國產奶粉披上一件遮羞布,那麼,我敢斷言,這種策略很難奏效。國產奶粉要想贏得消費者,上策永遠只能是確保「質量好,安全可靠」,而不在於其他,價廉卻不安全的奶粉,誰又敢於選擇?安全與否是消費者關心的第一要素,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馬副主任認為:「在國內生產同樣質量的奶粉,每桶奶粉的成本只有40元。可見進口奶粉在中國市場上的暴利。」如此信心爆棚,固然很有感染力。今年能不能不再出現問題奶粉新聞?當然,前提是不要隱瞞問題存在——馬副主任對此有信心嗎?

評論人士「五嶽散人」撰文深刻分析個中責任時指出,在農業部的這位官員看來,這是中國消費者支付了不合理價格,問題是這話沒有問中國消費者為誰支付了這麼不合理的價格,現在支付的這份暴利,其實是為中國奶業與中國的食品監管買單。其實消費者都是有一定承受能力的,但這個承受能力有限度。哪個市場上都有假冒偽劣產品,重要的是對這種產品的監管態度如何。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三聚氰胺事件第一時間就由早就知情的政府部門宣佈,並且緊急召回併合理賠償的話,相信即使中國的消費者對於一個品牌的信心沒有了,對於其他品牌的信心總是還有一些的,而且我們會看到政府的態度是堅決的,相信下次不會再有這樣的事兒出現。可是,至少在我的印象裡,隨後還發生了兩三次相同的事件,居然用的都是本來應該銷毀的那批奶粉,處理上依然是躲閃遮掩。試問,還有誰敢真的信任國產奶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個行業或者說一國的產品之所以被認同,並非只有企業做出了努力,更多的時候一個產品背面打上「製造於某某國」的時候,是一個國家的政府在為它的企業背書。如果政府盡到了責任,產品自然也就是好的,別人也願意相信,也就賣得出價錢,而如果相反,就是「MADE IN CHINA」變成廉價品、不可靠代名詞的原因。

新京報曹林發文說,我們也不想被洋品牌所包圍,可自家的企業實在不爭氣,一次次地禍害孩子的身體,大頭娃娃,結石寶寶的恐怖陰影至今仍讓父母們心有餘悸,三聚氰胺仍時不時冒出來嚇一嚇老百姓。我們愛國產,可國產不愛我們,這讓我們的愛情何以堪。中國有許多窮人,他們買不起昂貴的洋品牌,無奈只能買國產品牌,如果中國人更富一點兒,相信洋品牌的佔有率恐怕還不止目前的50%。

青年時報也對此發表評論說,國產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降低有一個時間節點,那就是2008年三聚氰胺醜聞之後。在這之前,國有品牌奶粉的市場佔有率是60%,說明國人不崇洋媚外,給足了國產的面子。可三聚氰胺事件突破了國人的底線,喪失了對國產的信心。大人吃的東西我們可以將就,甚麼地溝油,甚麼毒大米,反正已經百毒不侵,可我們不能讓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去試錯試毒啊!洋奶粉確實有暴利,可人家的奶粉比我們的安全,對父母來說,相比安全,支付那不合理的高價又能算甚麼呢?

華商網鄧海建一針見血指出,作為消費者,彩電我可以買國產的,手機甚至也能接受山寨的,唯獨奶粉,即便知道暴利煌煌,我也寧可選擇「高貴」而相對安心的。道理很簡單,從 2004年「阜陽大頭娃娃」事件以來,本土奶企頻頻爆出驚天奇聞,「三聚氰胺事件」、「陷害門」、「三聚氰胺陰魂不散」……誠信如羅馬古城,總不是兩行煽情淚、一封悔過書就能建成的。優勝劣汰本是市場基本邏輯,反觀我們一些「民族奶業」的傾覆,不正是生產者與監管者過於「傷秋悲春、你儂我儂」嗎?如果我們不管質量優劣地「支持民族奶業」,不等於宣告自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三聚氰胺牛奶?其實,不是我們的消費者過於無情,恰恰是他們過於多情,問題尚未解決,就義無反顧地繼續力挺問題奶業——沒有傳遞給產業鏈刮骨療傷的勇氣和緊迫感,導致有些企業前仆後繼地跌倒在同樣的瘋狂裡。

相關新聞
判趙連海 香港立法會辯論:港人不接受
港立法會辯論趙連海冤案 議員:共產黨違法
香港立法會促釋放趙連海動議未獲通過
趙連海辯護律師遭軟禁難遞交上訴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