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美 大陸民眾盤點「國家大事」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採訪報導)1月18日下午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前往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大陸官媒大肆吹噓胡之行。有大陸民間人士認為胡錦濤此行沒新意,不過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錢求美國等西方認同其獨裁專制的合法性,而少談中國人權問題。也有民眾認為這次胡訪美是為中共搶險。更有不少大陸民眾藉此機會向奧巴馬發公開信,呼籲關注日趨惡化的中國人權。

民眾:不會有甚麼改變

陝西省一名軍轉幹部楊先生認為胡錦濤這次訪美的效果將微乎其微。他還說:「西方國家被中國共產黨欺騙了許多年,中國共產黨對內殘酷鎮壓老百姓,對外和流氓國家同流合污,嚴重破壞世界和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再不會被共產黨欺騙了。」

中國泛藍聯盟負責人張子霖表示:「這次胡錦濤訪美將一如既往,沒新意。我想更多的會是經貿及朝鮮半島的事情,對大陸方面來說政治上不會有甚麼改變。」

自由作家、中國民主黨創建人之一的陳樹慶表示,胡錦濤訪美,他前往美國訪問有這樣雙重目的,他要做一些動作。一方面他作為共產黨的黨魁,他希望這個政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這是維護他政權所需要的。還有他表面上代表一個國家的元首去訪美,他必須要追求和維護一些國家利益,這是他的本分。

大陸網絡活躍人士李卓熹覺得胡訪美不過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錢求政權的穩固,讓美少談人權。他還說:「大陸和朝鮮的民眾終將如突尼斯那樣走向民主,但時間不好說,但經濟的局勢也許會比突尼斯要慘烈些吧。」

香港的醺靈女士認為,中國的經濟和美國關係密切。如果美國華爾街跨掉了,中共那個靠金錢及泡沬維持的政權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其「合法性」就是基於其所謂的偉大經濟及軍事成就)

她總結說:「所以在專制統治的風雨飄搖之日子裏,中共領導人一定要和美國達成一個良好的經濟合作協議,以圖取更大利益。一來,最好用的血汗工廠就是中國,也是最大的債主。二來,中共現在一定要在貨幣戰爭中站穩住腳,以免泡沬爆破,建立其上的專制堡壘因此倒下,就一定要和美國好好合作。」

楊先生認為這次胡奧會晤,有關的朝鮮問題可以讓步,但是人民幣匯率不會讓步,因為匯率讓步,中國的經濟馬上會有大問題,嚴重影響共產政權。

胡奧會:朝鮮半島局勢

張子霖表示胡奧會除了人民幣匯率的問題之外,朝鮮半島的局勢也是重點。他說:「中共不希望朝鮮事件造成美日韓的一次整合成一個強大並穩定的軍事同盟。這對中共在東北亞地位及國際地位都是重大的打擊。」

「如果出現了戰爭,中共不會直接出兵,會財力支持、武器支持及在朝鮮戰敗後安置好朝鮮流亡的金正日政權。但是這會是一個極不好處理的局面,會面對美韓的壓力及美國的經濟制裁的威脅。作為一個盟友及軍事戰略地帶,朝鮮的存在是中共的希望,也是地緣政治的需要。朝鮮的垮臺還有可能引起中共對國內無法控制的局面,現在的情況對中共而言,朝鮮半島問題已經超過台海問題了。」

對中共而言六方會談是中共希望的。中共能夠籍此維持現有的東北亞局勢及影響力。一旦朝鮮半島危機解除,美日韓難以形成一個牢固的軍事同盟。中共已經對國內的矛盾無法找到解決方法,而這個時候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的話,特別是東北亞局勢的變化對中共可能是致命一擊。所以中共不希望出現內外交困的局面,現在這個時候台海問題已經排在朝鮮問題之後了。

陳樹慶認為北朝鮮也是專制國家,它垮臺的話,對中國人民肯定是鼓舞,他說:「胡錦濤也想緩和美、日、韓三國跟北朝鮮的尖銳的矛盾,不然北朝鮮困境越大,金家王朝越難維持,中共目的是為了維持金家王朝的統治。」

「對中共維護一黨專制統治的話,金家王朝一旦完蛋的話,那是唇亡齒寒,因此中共一定會想盡辦法來維持北朝鮮,但這樣做對北朝鮮的人民的自由、權力、幸福有沒有,它不管。」

中國人權再成為焦點

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埠興村民林旭光、林琴、林志強、林惠珍、林萍,及上海維權人士曾霞敏等寫公開信給奧巴馬,呼籲奧巴馬關注中國的惡劣的人權狀況,在胡奧會晤時,向胡錦濤施壓。

北京異議人士李海表示:「我希望不會有人為此而被軟禁,同時希望這次會談的雙方能夠一同使得我國的人權狀況有可以看到的改進,而不是僅僅應付式的姿態。」

軍轉幹部楊先生說:「關於人權方面,我想胡錦濤為了給美國總統面子,可能會有象徵性的動作,如釋放幾個民運人士,但是不會從根本上實質上解決人權問題,中國的人權問題將繼續惡化。這是共產黨的人質外交,目前,中國共產黨的目的是維護政權。」

香港的醺靈女士說:「胡總訪美,可說是為中共搶險。美國和中共關係微妙,中共不喜美國多提人權民主自由,經濟上卻不能沒有美國;如果美債因為華爾街出事而暴跌,活在泡沬中的中共也活不成!」

相關新聞
胡訪美定日期 朝叫囂核戰再演雙簧
年終再衝刺 人民幣兌美元升3.6% 胡訪美獻禮
蓋茨訪華為胡訪美鋪路  分析指僅具象徵意義
胡訪美前 美聯社披露高智晟受酷刑細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