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小集2/6談工筆畫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29日訊】藝文小集將於2月6日(星期天)晚6:45pm,在文協舉辦文學講座,邀請著名畫家吳曉丁主講《傳統工筆重彩畫再認識》。

工筆重彩畫是中國繪畫的原生態或曰原發形態。這種以線勾勒、用色渲染的基本樣式乃是中國一切繪畫的基本描繪方法。從兩千年前的帛畫到六朝時期的繪畫,可以看到「勾線,渲染」這一形式由形成定型到發展成熟的軌跡。這一形式到唐五代更發展到了一個高峰。直至今日我們仍能穿越時空,時時感受到那個時代繪畫的輝煌。在那個時候「工筆畫」就是中國畫的唯一面貌。因為當時「工筆畫」沒有其他對應形式,所以無所謂「工筆畫」。又因為當時幾乎沒有甚麼西方繪畫的參照,所以也沒有甚麼中國畫之稱。畫就是畫,畫就是我們今天指稱的工筆重彩畫。

明代董其昌提出所謂「南北宗」的劃分法。繪畫界從此有了歧視。這種劃分使得工筆重彩畫這一形式很受傷。(徐悲鴻曾經說的很嚴厲:「吾尤恨董斷送中國畫二百餘年,罪大惡極」。)

現在談到工筆畫往往和寫意畫相對應,把工筆畫和寫意對立起來。實際上這是一個混淆。準確地說所謂「寫意畫」實際上應該稱作水墨畫,或稱粗筆。「工筆(細筆)」、「水墨(粗筆)」是有關工具材料,作品呈現形式的概念,「寫意」、「寫實」則是有關審美追求的概念。本質上講工筆和水墨是一體的。

藝術是體現人性淵源的最深長河之一,它連接著人類的世代傳承。新生一代在人生追求中,總會在藝術中尋覓前人留下的永恆問題的答案:人的本質是甚麼?人的宗旨是甚麼?人類的出路在哪裏?同時藝術往往是世代變遷的動力,他以新穎的視角向舊觀念發起挑戰,或對人們熟悉的觀念做出獨創的闡釋。而傳統工筆重彩畫正是先祖留給我們的財富,是我們探尋過去的線索。憑著她我們永遠都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吳曉丁1956年生,山西太原人。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教授。演講會後有茶點招待,入場費$3,會員免費,地點:437 Cherry Street,West Newton,聯絡齊雅明:617-797-7712。◇

相關新聞
藝文邀杜榮佳談波城華人歷史
「波士頓作家之家」初創 週末開放
「藝文小集」邀貝嶺談文化創意
在專制邊緣尋找自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