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農村再生 全台4成社區參與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1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專題報導)2010年8月農村再生條例、設置1千500億農村再生基金,通過至今逾一年多,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統計,全台共有1,864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未來將成立「農村及農田水利署」因應相關業務。

水土保持局副局長林長立指出,截至9月底,台灣4,000個農村共有1,864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超過40%參與度。另外,已提出計畫有74個社區,他表示,社區提出的計畫需經審查通過才會給經費,經費也不固定,需要看社區的需求。

目前已編列50億推廣農村再生,像是宜蘭冬山鄉大進社區、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苗栗縣大湖鄉栗林村山區的薑麻園等都辦理得不錯,他強調,「去年再生計畫條例通過至今,整個社區的參與度及民眾展現的能量,目前看出的成果都還不錯,要報名參加的社區很踴躍。」

林長立強調,現階段以「農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農村」的順序推行,是由下而上,充分發覺社區動力,喚起社區共同打拼意識,社區一定要參加培根課程,課程中就是要讓社區凝聚共識,充分討論社區未來發展願景。

林長立表示,水保局辦理農村建設業務並非自農村再生條例立法才開始,水保局78年就在做了,不過當時沒有法令,也沒經費,去年有法有專款,未來整個行政院組織做調整,農業部委會有一個農村專責單位來進行,給予農村更好的照顧。

騎著父親遺留下的淑女型自行車環島,探訪農村以圓父親遺願的六旬「農村再生顧問師」張海深,他花了近2個月時間,參訪農村社區及十大經典農業村。根據他的觀察,目前社區的人力與人才尚嫌不足,將優秀顧問師納入培根課程師資庫,是緩解課程師資荒的好方法。

其次,他在農村參訪過程中發現,選舉和地方派系分裂是造成大家合不來,導致社區發展停頓、進而倒退的主要原因。

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當重要,剛開始社區,目前是由下而上,由居民來討論,因為大家意見不一造成紛爭,通常都會有一位熱心、想要為社區付出的居民出來領導,他需要找許多人力來支援,社區改造成功後,居民間的團結和諧更是整個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

南埔試辦社區 打造無毒家園


南埔水圳是南埔社區的生命線,村民們歴經思考、辯論,全村休耕1年、忍受暫時無法取水的不便,以打通栓塞已久的命脈,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正式核定的社區。圖為台北市大地工程處參訪南埔社區。(南埔社區提供)

黃金水鄉「南埔社區」,坐落位於新竹北埔鄉,日前成為全台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正式核定的社區,南埔改善社區環境並保有原始農村風貌,藉由傳統產業的技術提升發展有機產業,增加農戶創業與就業機會,改善整體素質,促進農民福祉。

一同參與計畫的村民麥欣嵐表示,南埔近幾年來積極從事社區營造,由於成效佳,獲選為「農村再生計畫試辦社區」。南埔社區村長莊明增強調,打造一個適合老年人與小孩的生活環境,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乾淨無毒健康的生長家園,這就是南埔的農村再生計畫重點。

居民的向心力及凝聚力

參加農村再生計畫需要跟村民們達成許多協議及共識,麥欣嵐說,我們都與村民開會,或是家家戶戶拜訪,告知村民要做哪些項目,讓村民很清楚了解,我們需要他們的協助。社區內部先開會規劃,與村民共同討論,將意見彙整後,再與水保局協辦人員密切溝通,如果不符,就重新討論。

參與計畫後,社區的居民對於自己家園的了解更多,也更勇於表達自己意見,進而知道村民的需求。

麥欣嵐笑著說,「最初開會時,詢問村民是否有問題或是有更好的意見,村民都默默低著頭,鴉雀無聲,等到出了會議室的門口,村民就開始抱怨那個這個怎樣應該要怎樣。到後來,村民在開會當下就會提出自己意見,不會私下講。」

莊明增也說,現階段除生活環境有改善外,社區凝聚力也變強,有達成共識。

自然農法打造有機產業

莊明增表示,想要提升地方產業,透過課程與會議協調村民參與及共同討論解決所面臨的困境。像是要打造無毒家園,農作物皆是有機,邀請專家學者來上課及教導村民使用「自然農法」種植出有機農作物。

麥欣嵐曾上過「有機栽培課程」,跟家人提出,稻米、蔬菜等農作物都不要使用農藥,結果家人反對的說,怎麼可能不使用農藥,不用藥蟲子會吃。後來她成功說服了父親。她說,停用農藥,改變耕作方式之後,水稻的農藥殘留是零,一家人都很高興也振奮,其實沒有增加成本,反而作物品質卻明顯提升。

至於,農村再生計劃推展至今,是否有吸引年輕族群回流?莊明增說:「其實現有年經人不要繼續外流就很好了,現階段還沒到吸引年輕人返鄉的程度,目前也有許多年輕人參與社區公共服務。」

麥欣嵐則說,目前有吸引一些外地居民,他們包袱較小,肯默默在南埔做有機農產。她肯定的指出,年輕人回流最大主角就是村長莊明增,當初因為家裡的老人家年紀大,他回來接手一些田地,漸漸將南埔轉型為觀光休閒,也成為南埔農村再生的重要推手。

農村顧問師:社區共識首重「由下而上」

年近60的張海深目前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顧問師,為完成父親生前想到台灣各地農村去看看的遺願,因此騎著父親遺留下來的淑女鐵馬環島,巡水圳、探農村,將參觀訪問過程拍攝成紀錄片,內容包括農村社造經驗談、水圳灌溉溝渠受污染情形及節能減碳、環保、生態保育有關的作法。

張海深表示,農村再生顧問師職務是陪伴居民、參與社區及記錄社區發展過程,目的在協助有意加入農村再生的社區達成「由下而上」社區賦權的理想,顧問師除了溝通協調、提供專業諮詢與行政協助,也在於協助社區凝聚共識、找出社區特色,讓當地村民有機會用自己的想法打造自己的理想莊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進一步說明,居民有時不太清楚社區特色,經由顧問師協助下,找出當地特色,並參與改造,當地居民會對社區更加了解且有自信,也勇於跟外來人介紹當地特色。

張海深指出,農村再生強調由下而上、民眾自主及居民參與的精神,16年前文建會在推動社區營造時,參考國外做法所提出的政策,只要村民透過由下而上討論後的計畫,社區居民不但參與率高,也會更珍惜、維護得來不易的成果。

他表示,雖然農委會有基金可以提供社區營造,不過還是需要教育村民朝向關懷社區、愛心愛土的方向進行改造,此外,國內有些民間企業會認養農村協助居民發展,就算沒有政府資金,只要社區領導愛鄉、愛土,真心想發展社區,先把自家社區做好,自然就有企業或是政府找上門。

對於農村再生政策需要改進,張海深表示,很多社區由於人力與人才的不足,致使經驗無法傳承,應加強社區人力培訓,以增加志工與接班人的人數與素質並強化人際溝通演練,妥善安排出路職位避免社區分裂、將優秀顧問師納入培根課程師資庫,以緩解課程師資荒。

最後,他強調,社區協會要有自己的產業收入,社區活動才能持久,社區居民要有自己賺錢的產業,年輕人才會回流農村。因此,找出社區特色、發展在地產業,會讓農村更有活力。

南埔水圳是南埔社區的生命線,村民們歴經思考、辯論,全村必須休耕一年、忍受暫時無法取水的生活不便,重新打通栓塞已久的命脈,村民也參與農村再生計畫,在村民共同努力下,南埔成為全台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正式核定的社區。

(責任編輯:趙菱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