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允許警方對中國非法捕魚者開槍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28日訊】中國漁民與韓國海警發生「衝突」致韓海警死亡事件爆發以來,韓國民眾在中國大使館前示威,大打橫幅「Bad China Out」。韓國政府12月26日公布了「根除中國漁船非法捕撈綜合對策」,加大警力和裝備的投入,以阻止中國的非法捕撈活動。新對策允許韓國海警在取締中國漁民非法捕撈活動時開槍。中國工業區給近海造成了極大的海洋污染,無魚可撈,漁民不得不冒險過界捕魚。
  
韓國政府26日公布的「根除中國漁船非法捕撈綜合對策」,允許海警多人配槍,並在自我主觀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時,立即開槍!此外,韓國政府還計劃將部署在韓國西部和南部海域的18艘大型艦艇增加到27艘,並在2014年底前將現在的 18艘10米高的快艇換成新型快艇,並計劃將342名海上特殊機動隊員全部換為來自特殊部隊的人員。
  
「對策」還決定大幅提高對中國漁船的處罰力度。如對非法捕撈漁船的罰款上限從1億韓元提高到2億韓元。如果之前已經被韓方抓捕過,再次被抓捕時的罰款額將提高到1.5倍。
  
中國工業區給近海造成了極大的海洋污染,往日美麗如畫的湛藍海水因而變色,漁民不得不冒險過界捕魚。在外地工作的楊庭濱對美國之音說:「因為我爸爸也是捕魚為業的,從小我就知道,以前捕魚很好捕,現在就是捕到的魚都很少,要到很外海的地方去捕魚才捕得到,那邊受污染比較少,近海就不能捕,就是出去也是虧本回來。」

海水變「甜」

據羊城晚報報導,姜各莊鎮位於河北省樂亭縣東部,灤河從鎮子北部流入渤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少姜各莊人世代經營漁船,這東邊的渤海就是他們生活的依靠。對於渤海水質情況,姜各莊的漁民老趙說,如今的海水一到四五月份就變成紅色,有時候長達兩三個月不褪去。趙師傅說他甚至嘗過這變紅的海水:「那時期的海水已經不鹹,而是甜的了,你這就知道它有多毒!」在渤海,赤潮爆發頻率逐年上升,就在今年7月中旬,渤海灣溢油事故現場就曾出現了長約2海浬的巨大的赤潮帶。對於渤海中的生物,無疑是一場巨大災難。
  
老趙說,就在五六年前,漁民出海時還能捕到梭子蟹、鯧魚之類的較為上等的水產,可如今大多數魚種已經絕跡,皮皮蝦成為了他們能捕到的主要水產。

渤海「魚荒」

據《財經國家週刊》報導,1982年至1993年的十數年間,渤海灣和遼東灣的主要經濟魚類群落,已從85種下降至74種;而到了2004年,群落數量又下降至30種。2011年7月13日,天津市渤海水產研究所發布的《渤海灣漁業資源與環境生態現狀調查與評估》項目報告顯示,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漁業資源減少到目前的10種左右。帶魚、鰳魚、真鯛、野生河豚等魚類幾乎絕跡。
  
「(渤)海灣作為漁場的功能已基本喪失。」國家海洋局在其數據後如此評價。
  
歷史上,渤海灣的水生生物約有150多種。「上個世紀70年代,渤海還可以捕撈到兩指多長的野生對蝦,當時是渤海的支柱產品,出口創匯換回了很多物資。而現在,早已不見蹤影。」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所長俞志明介紹,目前渤海的部分海域已經出現了海洋生物「荒漠化」的現象和趨勢。

渤海 下一個「死海」

渤海污染如此嚴重,原因來自多方面。《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編製組組長夏青指出,渤海污染80%源於陸地;這其中,不僅包括常規污染物氨氮、總磷、COD、石油類,也包括汞、鎘、鉛等重金屬。
  
近幾年來,環渤海經濟圈的許多地區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首鋼搬遷等重工業產業園區在渤海邊拔地而起,而企業的臨海建設與工業佈局,卻一如既往未將海洋的環境容量考慮進去。
  
國家海洋局和環保部每年都要對入海排污口附近海域水質進行監測。2010年,海洋局的數據顯示,100個入海排污口中,86個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88個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
  
國家海洋局的監測結果表明,2010年渤海陸源入海污染物的化學需氧量入海總量達300萬噸以上。
  
渤海水質近年來持續惡化:2006年~2010年,第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由1750平方公裡一躍至5100平方公裡,劣於第四類水質的海域面積由2770平方公裡擴大至3220平方公裡。

渤海治理踢皮球

作為參與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鄒景忠見證了渤海治污的整段歷史。在其看來,幾乎所有關於渤海的龐大治理計劃,最終都慘淡收場。
  
國家發改委王亞民告訴《財經國家週刊》,渤海近岸海域的污染治理依然矛盾重重:「污染的是海洋,需要治理的環節卻在陸地上。部門之間打架且不談,治理的難點就在於地方要發展,而環保部門的權力卻不足以大於地方發展經濟的衝動。」

(責任編輯:章洪)

相關新聞
渤海黃海遭冰嚴重覆蓋  漁民望海興嘆
半個渤海被冰封 油田停產 驚動溫家寶
渤海漏油污染面7倍青海湖 現巨大赤潮
渤海漏油 蓬萊居民不敢吃海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