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乾旱 農民靠天憐憫 也不信政府施恩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2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曉報導)近期,山東棗莊、濟南、濟寧、菏澤、青島、臨沂、濰坊、德州等地部份人士對大紀元記者表示,農村一些地區處於乾旱狀態,核心問題是當局長期壓制和扭曲改變農業狀態,導致大部份農民放棄耕種土地,在乾旱時澆灌不起莊稼,以及無水源、水利設施近失效、水污染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農民種地成本太高,澆灌不起,都不願種地。圖為山東乾旱的麥地。(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農民被迫放棄種地

「莊稼之人不得閒,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自古農民以土地為生的寫照。而今,新一代農民都不種地了,因為幾十年來農民收入依舊極低。即使是豐收的年景,糧食也賣不上價,而種地的成本卻在飛漲;此外農民的土地被承包給外人,老百姓種地是給承包商種的,故種地者沒有積極性。

濟南一位外出打工10年的農民工對大紀元記者說,這些年了,糧食價格還是90年代的水平,而化肥、農藥、種子價格卻翻了多少翻,所以農民就靠天吃飯。種地也不翻地、不除草,到季節刨窩子種上種子,這叫種懶莊稼。糧賤傷農。地都沒人種了,沒本事的外出打工,有本事的到城市做個買賣。種地一年累死累活就那點收入,遇到災害還賠本錢。

老家在濟南長清區的張夏和萬德鎮交界處的張先生告訴大紀元記者,那裏處於山區。他家三口人平均每人一畝地,都承包出去了。種地的都是那些老弱病殘、沒有文化的老輩人。年輕力壯的幾乎都去沿海地區打工賺錢養家。他表示,自己的情況只是中國廣大農村的一個縮影。

棗莊市中區、薛城區的謝先生和葛先生說:本來父母是農民,為了規避風險,他們已經多年不種地了。「種地需要先投資,開始的幾年收入不一定會好。而現在土地不是自己的。種地的人如果投入資金,把地養肥了,農作物長好了,上面一句話:明年土地給別人承包,這些投入就白費了。所以農民紛紛撂荒,外出謀生,實屬無奈,是本能的規避損失。」

張先生表示,他非常贊成一個說法:「神奇」的中國,有著「史上最好的制度」,導致農民種地的成本高,收益少。農民價值被扭曲,長期受打壓。中共所宣傳的解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即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農村穩定皆為空話。「糧價被壓,化肥農藥壟斷經營,只漲不降,誰都明白種地賺不到錢,還不如做其他打算謀生。」張先生無奈地說。


澆地成本高農民只能靠天吃飯。圖為山東一農民拿地內乾枯的麥苗。(STR/AFP/Getty Images)

澆地成本高農民靠天吃飯

旅德學者、著名國土規劃專家王維洛博士曾指出,只有中共政府收取中國農民的灌溉水費。受訪者對大紀元記者表示,農民不但放棄種地,甚至在乾旱狀態,也不情願「抗旱」,也是中共的政策造成的。近期,中共喉舌媒體報導稱,中央補助8億元直補抗旱澆地。但受訪者表示,這些補助農民根本拿不到手。

菏澤農民表示,補貼被層層搜刮,發不到農民手裡。很多農民到現在尚未得到澆地補助費。「不管上面撥款補助甚麼,補助多少,假如財政撥款100元,農民能拿到1元,那農民就認為是最好的了。以前聽說有的村幹部知道上面撥了5萬給村裡,就到縣政府要錢,他跑了三年都沒把這筆錢要下來。農民就靠天了,靠不上政府。」他們說。

菏澤的陳先生說:「我過年回老家農村,問補助費是否到手了,家人說地方官員截留下,很難落實到農戶手裡;還必須在澆地後才給補助。」山區裡有的地方還沒通自來水,澆地打深井需要設備,其中的用電也是很高的一筆費用,且引水到田裡比較難,所以很多農戶都沒有打算澆地,選擇「聽天由命,靠天吃飯」。

據瞭解,農村條件落後,如今仍採用大水漫灌那種最原始的灌溉方式,農田基本設施不完備,加上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微乎其微。澆不起地,灌溉成本高,農民繳不起水費。

一位濟寧的村民向記者介紹澆灌土地所需的費用時說,村裡有人花幾千元打了機井用來澆地,需要柴油機發電,柴油已經3元多/公升,所以很多人不澆地。如果用人家的機井澆地,平均需付80元/畝,而且澆地的水比較髒。如果自己有柴油機等設備,每畝地要花費30元澆地費。


水利設施落後,一些本可以澆灌的田地由於設施限制而不能澆灌。圖為山東一農民挑水澆地。(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水利設施老化癱瘓

據瞭解菏澤是旱情比較嚴重的地方。幾位在菏澤單縣、曹縣、成武縣的受訪者表示,要麼沒有水源,要麼沒有水利設施而導致農民無法澆地。此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水利設施落後,一些本可以澆灌的田地由於設施限制而不能澆灌。加上種地的老人,沒有能力「抗旱」。

在沿海地區打工的小李過新年期間回了趟老家菏澤單縣。他說,小麥的乾旱很嚴重,但抗旱的基礎設施成問題,主要是水渠、水井和電。很多地方澆地要扯幾百米電線,水井離田地很遠,或者水井不夠,用井得排隊等幾天。這樣不能保證每塊地都能澆上水。

濟寧泗水縣苗館鎮、泗張鎮都在山區,那裏的村民表示:政府對農田水利設施基本沒有投入,所以農民對澆地也不重視。「就是種一點地夠自己吃,自家門前多種點菜,保證自家吃的。」

「文革前後修的水利設施,80年代中期已經全部癱瘓了,很多池塘基本淤塞;另一方面是成本太高,小麥價格太低,一斤只有八毛多錢,一畝地能收個700斤就算豐收了。如果再澆水加上人工成本,簡直是大虧特虧。我們村子裡沒人給麥子澆水,都在等老天爺下雨,實在不下就等明年了。」那裡的農民說。

據反映,農村很多水井也承包給個人了,承包人負責鋪設管路、交電費。這樣,用他的井澆地自然要給錢,一度電的費用是家用電價的幾倍。動力電的價格和居民家庭用電的價格差別很大,而且還要加收線路損耗。農民交不起這些錢。

幾乎每個受訪者都表示,種田成本太高了,農民最需要的就是錢。

民眾:高調宣傳乾旱為糧食漲價埋下伏筆

受訪中,不少人對記者表示,自己當地的乾旱並沒有官方報導的那麼嚴重。棗莊市就是中共喉舌媒體報導乾旱嚴重的地方。一位老家在農村,自己居住在棗莊市區的居民對大紀元記者透露說:「乾旱沒有報導誇張的那麼嚴重,就是天氣乾燥一些。我們山東這裡是寶地,一切都正常。小麥是乾,但村裡的河裡都有水的,可以澆地。就是入冬以來沒下過一場雨。山東普遍都是這種情況,靠近沿海城市那邊不旱。」

棗莊市的陳姓村民被問到當地的乾旱情況,他的回答是:「現在溝裡河裡還有水,但水很髒。我們這裡不會沒水的,人的飲用水沒問題。給莊稼澆的水是有,但太遠的莊稼搆不到。入冬之前有的莊稼澆過水;沒澆水的是因為土地離井水有4~5里遠。也有的是種地的人出門打工沒管莊稼,反正沒澆水的是夠旱的,但沒有那麼嚴重。」

另外濟南的張先生、臨沂的王先生、青島的胡先生都住在市區,他們表示感覺不到乾旱。

有關注乾旱和糧食問題的民眾表示,這次的乾旱,官方有高調宣傳誇張的成份,是為中國糧食全面大漲價提供藉口和依據,但糧食漲價,農民也不一定受益。農民手裡似乎有些存糧,夠一兩年吃的。糧食漲價導致各相關行業漲價,受衝擊最大的估計是城市的弱勢群體。

魯西是小麥主產區,據瞭解,那裏的農民估計小麥將整體減產20%左右,當地旱情還不算嚴重。
 
有受訪者及網友表示,目前在地裡澆地的農民是少數。電視裡的抗旱鏡頭多數是作秀。官方正宣傳各級政府積極組織抗旱,農民正在澆地。最後肯定會報導「百年千年不遇的抗旱,在黨的領導下取得偉大的勝利!」
  
「鄧小平當年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沒有考慮到今天這個後果?」

「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把土地還給農民,把權利還給人民。」  

還有民眾表示,這次乾旱如果造成大損失的話,應該追究水利部長和環保部長的刑事責任。三月份的人大會議最好有代表提案先罷免環保部長。中國目前是有河必污,生活和工業用水只能開採寶貴的地下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毫不誇張地說,環保部是乾旱的最大元凶!很多地方水污染極其嚴重,環保部門罰款了事,污染問題得不到根本治理,環保部長罪責難逃。

相關新聞
6039萬畝耕地受旱 220萬人因旱飲水困難
北方九省6039萬畝耕地旱 220萬人飲水難
中國氣候異常 南冰封千里 北乾旱少雪
中國北方旱象威脅飲水供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