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新警報系統 爭取地震防災時間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2日電)國研院公布旗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現地型強震警報系統」研究成果,以921為例試驗證實從台中到台北可多爭取7到27秒黃金防災時間,強化實地測試後,有助全台地震防災。

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天召開「現地型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開發及應用」記者會。

國研院院長陳文華說,台灣一年有感地震1600次,若合計無感地震更多,規模在5到6級以上地震已是司空見慣;為了把災害降到最低,國研院從2008年起,整合旗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及中央氣象局共同研發「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他並說,其中國震中心致力於發展「現地型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利用地震有兩種波之間到達各地的秒差,為各地區爭取數秒到20多秒的防災黃金時間。

國研院國震中心博士林沛暘說,強震警報系統有兩種,目前在使用中的區域型警報系統提供接近震央50公里以上地區警報,但有相對以內範圍出現警報盲區的瓶頸,而新的現地型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則可提供距離震央30到50公里範圍警報,且預警時間更快。

他說,以 921大地震資料作為測試發現,距震央集集43公里的台中大里可多爭取到 7秒防災時間,距震央105公里的新竹可多爭取到17秒防災時間,距震央152公里的台北可多爭取到27秒。

他強調,這套系統整體可多爭取數秒到20多秒的防災時間,且可提供加值服務,包含執行警報廣播;設計客製化逃生路線;讓電梯停在最低層,以利疏散作業有效執行;與讓高鐵的行車控制系統結合,自動減速等,都可以減低強震災情。

他說明,地震有兩種波,P波秒速 6到7公里,先到達,但傷害力較低;S波秒速 3到4公里,則較慢抵達,傷害力卻較大;兩種波之間抵達各地的秒差可在數秒到20多秒之間,此新技術可測出此秒差,故爭取到更多的防災時間。

他強調,此技術日本已做了40年,台灣才起步,還在測試階段,需要更多實測累積信度,目前所知,級數差在正負一級之內的準確率已達 9成以上,希望累積到100筆的實測結果,以利推廣到全台使用,減低台灣強震災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