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貢寮 .遠望坑親水公園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33
標籤:

l

今天擔任領隊,率領老弱婦孺團來福隆騎單車,遊完舊草嶺隧道,再轉往福隆附近的遠望坑親水公園。

遠望坑親水公園位於貢寮往草嶺古道的遠望坑街途中,公園在遠望坑溪河岸,引水入園,佈置成小橋流水,並修築池塘亭台,以供遊客遊憩其間。

親水公園景色優美,園外溪水淙淙,園內草色青青,旁有農家梯田層層,四周則有山巒環抱,綠意盎然。帶著老弱婦孺團來到這裡旅遊,可以「老者安之,少者懷之」,領隊輕鬆,遊者盡歡,其樂也融融。

遠望坑,是悠久的地名,見諸歷史記載,至少兩百年以上,地名不知所指何意?我卻遍查不到。遠望坑,地名頗為特殊,地名既然有個「坑」字,則如何能夠「遠望」呢?不曉得「遠望」是不是代表著某種「願望」呢?


(攝影: tony)


(攝影: tony)

(攝影: tony)

(攝影: tony)


兩百年以前,遠望坑是淡水廳的最北邊界,位置極為偏遠。遠望坑之外,對朝廷來說,就是化外之地了。若攤開1800年左右(嘉慶初期)的大清帝國輿圖,則明顯可見,大清帝國國土疆域的極東之地就是遠望坑了,遠在北京萬里之外的台灣東北角。而當時無數的移民,甘冒凶險,險翻山嶺,進入蛤仔難(宜蘭)那塊未知的大地,尋求安身立命的機會。當移民辛苦翻越草嶺,站在高處,遠遠望見蘭陽大地及浩瀚汪洋中的龜山島時,誰的心中會沒有懷抱著願望與夢想呢?


福德祠(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

兩百年前(1810),噶瑪蘭正式設治,遠望坑成為淡蘭官道必經之地,初期設有「民壯寮」(民間自營隘勇寮)以保障行旅安全,後有官府派駐塘兵,以加強地方治安。

今天經過的遠望坑街,即是昔日淡蘭官道的一部份,歷代的噶瑪蘭通判(地方首長),如楊廷理、翟淦、陳蒸三大老,都曾走過遠望坑親水公園旁的這條街道。台灣總兵也定期率領浩蕩的人馬往來路經此地,以巡守疆土,其中最有名的總兵,就是同治六年(1867)北巡噶瑪蘭的劉明燈了。

雖然是舊地重遊遠望坑親水公園,我對此行也有期待,想要探訪公園附近梯田上方馬路旁的一座土地公廟。以前開車經過,以為只是一座新廟,沒有特別留意。後來才知這是一座廟中廟,裡面還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的後方小土丘,還有兩顆日據時代的基石,一是519號,另一只露出一截,寫著「礦」(金+廣)字,應是礦務課基石。廟內的石砌土地公廟,對聯寫著「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這樣的對聯,在北台灣山區的一些古道的土地公廟都看得到,例如金山的竹子山古道、陽明山的礁坑古道、雙溪中坑古道的鞍部福德祠等。

一般土地公廟的對聯,或常以「福德」,或常以地名,做為對聯句首。而「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的對聯就顯得有點奇特。我以前曾猜想這些寫著同樣對聯的土地公廟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關聯呢?

後來蒐尋資料,竟發現一篇《馬來西亞的福德正神信仰探析-以砂拉越的大伯公廟為主要探討》的論文,提及了南洋地區的大伯公廟常見的對聯就寫著:「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

伯公,就是客家人對土地公的敬稱。南洋學者提及,當地的伯公神像,一般為右手持拐杖,左手握元寶,滿臉白鬍子,員外裝扮的長者模樣。這種伯公造型,顯示出「土地公」神像轉化成「財神」形象的信仰演變。如此看來,「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的對聯並非台灣特例,而是由來已久,應源自原鄉,而隨著移民而傳至各地。


廟內的石砌土地公廟。

廟後的519號基石。


福德堂(明治30年)

今天的另一個意外驚喜發現,是遠望坑親水公園公廁斜對面路旁水田邊的一間小土地公廟。這間廟也是廟中廟,一般的山友的記錄亦曾提及。我入廟內探訪時,發現了石砌的廟牆有模糊的「明治三十年」(1897)刻字。

這是我見過最早的明治時代土地公廟。雖然我曾在雙溪山區見過一些明治年間的土地公廟,不過年份都晚於這座土地公廟。

明治30年的土地公廟應當是相當罕見的,因為日本人在明治28年5月底才踏上台灣的土地,進行領土的接收。明治28及29年間,猶處於軍事時期,日軍疲於鎮壓各地的抗日行動,而台灣人民大都仍思念故國。這一時期,縱有蓋廟,民眾未必熟悉或肯用日本紀元。而遠望坑出現了這麼一座明治30年的土地公廟,就顯得稀有而珍貴了。

這樣的一座土地公廟出現在遠望坑,並不令人意外,也讓人充滿了歷史的想像。明治28年5月27日,日軍登陸台灣的地點就在離遠望坑不遠的鹽寮海邊。日軍在1896年間,曾出動數千大軍,掃蕩蘭陽平原的抗日活動,兵馬往來,絡繹於途。

遠望坑地處淡蘭交通要道,比起其它偏遠山區聚落的民眾,此地居民應更能掌握古道消息與世情變化。於是1897年遠望坑的土地公廟新落成時,工匠就在廟壁上刻下了「明治三十年」的紀元刻字。


廟內福德堂。

「明治三十年」刻字。

旅記日期:2010.03.21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遠望坑溪親水公園步道。


池塘涼亭。


梯田古厝。


福德廟。廟內還有一座福德祠。廟後有兩顆基石。


「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


福德堂,建於明治30年(1897)。

相關新聞
台北深坑 .深坑老街
台北三芝.淡水天元宮.小基隆福成宮
台北坪林.金瓜寮溪觀魚蕨類步道
台北石碇 .外按古道(淡蘭古道石碇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