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NASA計畫 台灣太空邁大步

人氣: 16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4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28日電)美國太空梭計畫進入尾聲,「奮進號」的最後一次任務,卻是台灣參與國際太空計畫的重大突破。中科院參與研發的太空磁譜儀將隨奮進號進入太空,讓台灣在太空發展邁前一大步。

奮進號(Endeavour)將於美國時間4月29日最後一次升空,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主持計畫、台灣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參與研發的太空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放上國際太空站運作。


由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主持的太空磁譜儀(AMS)計畫,有16國科學家合作,台灣也參與核心任務。圖為 AMS未來放上國際太空站的位置圖。(丁肇中提供)


由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主持的跨國太空磁譜儀(AMS )計畫,台灣也參與核心。圖為1998年發現號太空梭乘載AMS-01在太空軌道上實驗實況。(中科院荊溪暠提供


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主持太空磁譜儀計畫,台灣中科院也是核心成員。圖為今年初奮進號太空梭乘載太空磁譜儀,在美國太空中心發射場就位。(中科院荊溪暠提供)

太空磁譜儀用於偵蒐宇宙中的射線粒子,尋找反物質(antimatter)及暗物質(dark matter),若能成功,將可證明19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柏(EdwinHubble)的發現,及所衍生出的宇宙大爆炸(Big Bang)理論,並有助解開宇宙形成之謎,是科學史上一大突破。

丁肇中主持的AMS計畫,全球有16國、600名科學家參與,代表中華民國的中科院也是核心計畫一員,研發完成太空磁譜儀中最具關鍵角色的電子系統,令先進國家科學家眼睛為之一亮。

電影「世界末日」(Armageddon)中,有一幕讓在AMS計畫中負責電子系統的中科院計畫主持人荊溪暠耿耿於懷。他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那一幕是太空人拿榔頭修理故障的電腦,邊敲邊說著「不管哪國的電腦,都是台灣製造」,然而在真實世界的AMS計畫中,中科院一出手,研發品質讓各國讚譽有加。

荊溪暠自2001年正式接手AMS計畫,當時計畫已進入第2期。他回憶,計畫第1期的電子系統原本由某歐洲國家負責研發,但進度一直落後,丁肇中回台找上中科院試做,在1998年與歐洲原承做國同時完成電子系統。


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科學家閻慧安(中)去年赴美測試太空磁譜儀(AMS),與執行安裝任務的太空人合影。後為重達7.5噸的AMS系統。(中科院荊溪暠提供)

一般認為,歐洲技術較先進,中科院的成品被視為備胎。但荊溪暠說,誰也沒料到歐洲國家研發的電子系統未通過組合測試,中科院的系統卻一試成功,受到國際矚目,從此在跨國會議中,「台灣的發言是很有份量的」。

荊溪暠解釋,這套電子系統被丁肇中形容為「AMS的頭腦」,為計畫核心一部分,包括控制電路、電源、地面傳輸、資料處理等,負責將偵測器收集到的資料,轉成電子信號、過濾雜訊、傳回地面;若出了問題,所有資料等於白費,可見其重要性。

AMS升空計畫曾一波三折,先後因美國遭受911恐怖攻擊、太空梭哥倫比亞號(Columbia)失事和美國投入戰爭等因素,刪減太空研究預算,造成太空梭任務暫停而數度延宕。荊溪暠說,當時許多參與計畫的科學家都非常失望,但丁肇中仍積極投入。

荊溪暠表示,丁肇中極為重視這項計畫及台灣的參與,不但親自出席每場在台灣召開的會議,且積極遊說美國國會,爭取任何可讓AMS放上太空的機會。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丁肇中分別聯繫歐巴馬(Barack Obama)、馬侃(John McCain)兩大競選陣營,希望不論誰當選,都能支持增派太空梭將AMS送上太空,雙方陣營都正面回應,後來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也確實履行承諾。

中科院首度參與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相關計畫,在荊溪暠及中科院人員手中成形,10年的心血即將在太空執行任務,荊溪暠心中充滿感動,並已赴美,親眼見證奮進號帶著台灣參與研發製造的太空磁譜儀升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