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當心身邊的核洩漏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04日訊】3月份,日本東北海域發生的9.0級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和核電站洩漏,令全球重新審視核安全。核電專家和醫學專家表示,人們在做好核事故安全防範的同時,更要防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視的核輻射,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污染。

核輻射自然界到處存在

據《現代健康報》報導,廣東核電集團公司蘇州熱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擁軍說:「核輻射,自然界到處存在,人類自古以來就與其共存。」自然界的核輻射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質產生的核射線、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宇宙射線以及人工生產的放射性物質產生的核射線三部份。我們周圍的土壤、空氣、水、糧食等,都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質。

高擁軍介紹說,核輻射主要有α、β、γ三種射線,α射線穿透力小,一張紙就可擋住,但其一旦進入人體,則會造成較大損傷;γ射線的穿透力很強,需用鉛板才可擋住;β射線較為「中庸」,塑料板等即可擋住。

日常生活更要防慢性輻射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環境衛生學系主任王愛國教授說,像日本大地震核洩漏這樣的急性核輻射畢竟為少數,日常生活中,人們更要注重防範小劑量慢性輻射。電視機及電腦顯像管玻璃中、天然石材、煤灰、瓷磚、夜光鐘錶、儀錶盤、煙霧報警器以及假牙、瓷器釉等,均含有放射性物質。

王愛國特別提醒:「煙草對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具有富集作用。」煙草中的放射性物質釙,隨煙霧吸入後主要在支氣管分岔處濃集。兩包香煙在支氣管分岔處產生的α射線輻射劑量,相當於拍1次胸片,這也是吸煙者肺癌好發於支氣管分岔處的原因之一。」

成人持續受到輻射時,除了宇宙射線、地殼環境中天然放射線外,每年受到的放射線安全限值應不高於1mSv(輻射劑量單位,拍1次胸片輻射劑量約為 0.2mSv)。長期受到超過安全劑量的輻射或一次性受到150mSv以上大劑量輻射,會使人體產生皮膚發紅、噁心、頭痛等不適,嚴重的可造成免疫系統損害,誘發白內障、白血病、腫瘤、胎兒畸形等疾病,甚至死亡,特別是對老人、兒童、孕婦的危害更大。放射性物質若通過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人體內,危害更大。

家用電器大多沒有放射性

高擁軍解釋說,家用電器可產生電磁波。電磁波按波長從長到短次序排列可分為: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遠紅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可見光為界,波長長於可見光的電磁波對人體產生的主要是熱效應,對健康影響尚無定論;波長短於可見光的射線,對健康有害。

手機、微波爐、CD、VCD影蝶機等家用電器產生的電磁波,屬於微波和激光輻射,不屬於放射性之列。

肥皂水清洗 多喝綠茶防放射損傷

同濟醫學院核醫學專家葉維新推薦,蜂蜜、杏仁、人參、黃芪有一定的抗放射損傷作用;另外香菇、綠茶、捲心菜和胡羅卜等,可減輕放射性損傷。

遇到核洩漏時,儘量不讓皮膚暴露在放射性物質的直接輻射下,逆風迅速離開核洩漏地點。在安全地點廢棄身上所有衣物,用肥皂水或高錳酸鉀溶液輕拭污染皮膚和毛髮,隨後用溫清水洗滌。但酒精等有機溶劑會促進放射性物質吸收,不可用酒精等「消毒」。

葉維新教授說,現實生活中,對接觸放射性物質過份的緊張、恐懼,不好;對接觸任何放射線或放射性物質都不在乎,也不對。他說,少用含放射性物質用品,室內多開窗通風,可減少放射性危害。

相關新聞
記者直擊:溫州女孩狂奔20分鐘躲過海嘯
「裸奔」20餘年 中國核電未穿上法律外衣
核電大躍進恐將成為中國揮之不去的夢魘
韓媒:來自中國的沙塵含核輻射物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