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賤傷農」、「菜貴傷民」幾時休?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肖恩綜合報導)「菜賤傷農」問題剛剛鬧得紛紛揚揚,還沒有得到解決,「菜貴傷民」問題又被實實在在地推到了百姓的面前。隨著部份地區雨季的到來,以及長江中下游中國農作物主要產區創記錄的大旱,全國各地從「菜賤傷農」急轉為「菜貴傷民」眼看就要成為現實。菜價上漲,菜農該能賺錢了吧?但蔬菜的欠收,菜農仍是憂心忡忡。而與此同時,不斷攀昇的菜價又對市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這種蹺蹺板式的對菜農和市民的打擊,癥結到底在哪裏?

廣東地區暴雨連連蔬菜減產價格上升

據廣州日報報導,廣東地區最近的連場暴雨,一些蔬菜品種價格已經回調到低價時的兩倍以上,從「菜賤傷農」急轉為「菜貴傷民」眼看就要成為現實。

菜價上漲,菜農該能賺錢了吧? 走進廣東番禺石基鎮長坦村的菜地,不少葉菜枯黃失收,還在地裡的都是剛剛長出的菜苗。4月份以來經常下雨,每次雨水一過,毒辣的日頭再曬一曬,蔬菜一般都會減產,運氣不好的話整個絕收。隨著天氣越來越糟糕,蔬菜量減價增成為順理成章的事。當時兩毛一斤的小白菜和芥菜,現在都已經升到七八毛。如何在接連不斷的雨水中保證產量是個大問題。

此外,由於前期蔬菜價格太低,不少農民自家的田里,在下雨前就把菜收了,種上了水稻。

菜價谷底回升已經成為了事實,市民開始擔憂菜價急漲。近期雨水豐富,蔬菜量上不來了,因此市場供需方面發生了變化,價格又突然上來了。就在菜價看漲的時候,很多前期棄耕的菜農手中已經沒有菜了。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持續乾旱對蔬菜價格的影響即將顯現

據大紀元的採訪報導,湖北省的持續乾旱,已經導致全省千餘座水庫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庫有效蓄水基本用完。截至到5月15日,全省有1,392座水庫低於「死水位」運行,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1,388座,從電視的報導可以看到有些農村的土地已經乾裂。

號稱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湖面縮減82%。受歷史罕見春夏連旱及上游來水偏少因素影響,湖鄱陽湖明顯「瘦身」。江西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通過衛星對鄱陽湖水面遙感監測後發現,5月18日,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為1326平方公里,僅為歷史同期多年平均面積的一半,是有衛星遙感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小水面。

江西鄱陽縣朱家橋村曹先生告訴大紀元,水稻栽下去已有一個多月,有的地方種不了,現在沒錢抽水,用水基本上用深的井水,從河裡排灌的設備報廢了,政府也沒去管理,好多年都自己解決,老百姓都是靠老天吧, 預計今年的農作物將損失慘重。

3月20日至6月20日是鄱陽湖休漁期,是魚苗放養和繁殖的關鍵時期。專家分析,由於出現同期罕見的枯水位,魚苗無法放養,預計鄱陽湖區今年水產養殖業收入會明顯減少。

公路收費、油價上漲及行政管理費的只升不降是主因

中國資本證券網-證券日報對公路暴利收費的跟蹤調查給出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亦即「最後一公里」問題。

產於山東的西葫蘆在產地的收購價是5分錢一斤,到了北京的社區菜市場後,價格變成每斤一元。這中間的價格漲了20倍。一邊是菜賤傷農,一邊是「讓菜價飛」。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核心環節竟然是菜地到菜攤的最後一公里。

北京市物流協會的調查發現,蔬菜從批發市場到零售市場的這最後一公里,流通成本比從山東拉到北京的費用至少高出150%。而且,不光是蔬菜,幾乎所有的商品在進入城市最後一公里時,都不容易。

如果說蔬菜進城難折射出城市管理的弊病,那麼過路過橋費的氾濫對推升菜價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揚子晚報前不久對蔬菜從採摘、運輸、市場批發到零售作了全程的跟蹤報導,除了公路罰款、汽油價格之外,還特別分析了政府的行政收費,是菜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車25噸的蔬菜原先來的進門費要交750元,自今年4月8日以後,一夜之間漲到1500元,這種費用肯定要加到蔬菜價格上。

8萬塊一年的攤位費, 還是要漲到蔬菜批發價上。菜市場的經營戶說,菜市場的攤位費馬上還要上調,幅度達到30%,也就是說,一年10萬多。這種不斷上漲的市場行政收費已經導致很多經營戶撐不住了,都準備「逃離」蔬菜批發市場了。

大紀元最近對中國大陸山東聊城、安徽合肥、陝西西安等地進行了系列採訪,菜農菜價低、城市菜價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的物流成本太高,尤其汽油價格從 2005年開始至今漲了幾乎一倍,造成運輸成本的增加。

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控制的汽油價格的大幅度增長,給蔬菜運輸環節增加了極大的壓力,如果油價能降低一些,運輸環節就會有更多一點的利潤,也為菜農的菜價增加一點價格上升空間,為城市菜價的下調提供了可能。

不允許農會的存在是「菜賤傷農」的根源

網絡評論員鎮江劍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共不允許農會的存在是「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這種怪圈存在的根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這種經濟學上農產品蛛網理論的典型案例,在中國大陸多次上演,甚至越演越烈。

目前,中國農民的生產決策,多靠經驗與相互之間有限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這種口口相傳的信息,很容易造成某類農產品漲價,來年農戶大量種植。跟風式的生產決策,使農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在現有體制下,農民是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的所有環節中最弱勢、信息最封閉的群體。

其實,改變農民的弱勢地位並不難,海外的日本和台灣農會就讓農民活得很有尊嚴和輕鬆。

日本農協發展至今,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最為成功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和國家對農協的法律保障、政府對農業的大力支持分不開。日本政府對農業提供了巨額財政信貸支持,農協比其他法人納稅率低 10% 。

台灣的農會是台灣分佈最廣、影響最大、最為完善、功能最為齊全的農民組織,服務涉及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實行的是民主選舉和管理,強調農民素質的提高和技能的增強,還包括農民政治地位和權益的保護等。

鎮江劍最後表示,為甚麼占總人口70%的中國農民卻沒有農會組織?難道是因為農民沒有這種需要?難道幾億農民不需要自我保護?難道是因為農民太散漫、太愚昧、太落後,無法形成 自己的統一組織?其實都不是。中國大陸至今沒有農會,原因很簡單,長期奉行愚民政策的中共,當年就是靠農會的支持和鼓動農民 造反,搶奪了國民政府的天下;中共竊國後,當然不能再容忍這個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群體有自己獨立的組織,生怕有一天有組織的農會會造它的反。

相關新聞
菜賤傷農 農糧署執行耕除包心白與高麗菜
菜賤傷農菜倒溪 不滿政府漠視
菜賤傷農!滯銷高麗菜變飼料
菜賤傷農  農政單位鼓勵民眾作泡菜曬菜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