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 美六成父母供養成人子女

人氣 26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嘉連編譯報導)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近六成的美國家長,仍要為已畢業的成年子女提供經濟資助,因為年輕人的經濟狀況一代不如一代。

每年5到6月正是大學畢業的時節,不少年輕畢業生正忙於出席畢業禮和準備求職。但家長欣慰之餘,亦不得不承認,期望子女一離開校園便能經濟獨立,仍為時尚早。

《福布斯女性》雜誌(ForbesWoman)及美國國家財務教育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Financial Education)委託市場研究機構,在5月進行一項網上調查,訪問1,074名美國成年人,當中包括18至39歲的非在學成年人及他們的父母。調查結果顯示59%的父母,仍要提供已畢業子女經濟資助。

美國國家財務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貝克(Ted Beck)表示:「父母繼續供養子女的時間比我們預期中長。目前的年輕一代,面對的經濟壓力較大,假如我與那些父母易地而處,我也會很擔心。」

年輕人對現有的社會經濟現象,也有切身的感受。65%年輕受訪者認為,自已承受的經濟壓力比上一代更巨大;亦有三分一受訪父母認同,子女經濟狀況一代不如一代。

青年失業率高 學貸沉重

現在的年輕人剛一畢業,便身陷大蕭條時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期,還要承受償還助學貸款的重大壓力。目前美國全國的失業率高達9%;而20至24歲人士的失業率更高達14.2%;25至29歲失業率則為10.2%。與此同時,四年制大學生,在2009年借取的助學貸款平均達2萬4千美元,比1993年的1萬2千美元高出一倍。

父母不忍讓兒女經受風浪,可謂人之常情,仍為子女提供經濟資助的受訪父母當中,43%人認為他們擔憂子女經濟狀況是「合情合理」;37%人表示,自己也曾在經濟困境中掙扎,不希望子女步上後塵。向子女提供經濟援助的父母人數已創紀錄新高,援助程度從偶爾的現金供給,到完全經濟依賴都有。

父母提供子女的主要資助項目百分比為:住屋50%、生活開支48%、交通費41%、保險35%、零花29%及醫療費用28%。

紐約心理學家及作家迪勒博士(Vivian Diller)相信,經濟因素並非父母提供成年子女援助的唯一成因,迪勒說:「在過去二、三十年,家庭結構變得更以子女為中心,在嬰兒潮出生的父母,非常願意為子女犧牲,讓子女覺得父母會理所當然地照顧他們,直至他們自立。」

迪勒表示,此一趨勢或會令家庭更親密和睦。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當中,75%人會分攤家庭經濟支出。子女分擔的家庭支出項目的百分比如下:食品雜貨52%、水電費34%、家用汽車燃料費31%、房租或房貸29%。亦有42%的子女會提供非金錢上的幫忙,例如煮食、打掃及照顧兒童。迪勒並指出,這群年輕人也打算在父母日漸年老及需要更多照顧時報答親恩。

專家:應鼓勵子女自立

但是,父母日益增加的經濟支出,也會產生危險的副作用。迪勒指出:「很多兒童在溫室中長大,不懂得管理金錢,結果惹來麻煩。你能夠讓子女變得更自立,也能令他們失去獨立能力。」

調查顯示,不少供養子女的父母須作出以下犧牲:30%受訪者因子女搬回家同住而要放棄私隱;26%人須額外借貸;13%人要放棄職業或旅行;7%人甚至要推遲退休時間。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Ameriprise Financial)理財策略部門副總經理芭卡(Suzanna de Baca)指出,為子女而犧牲自己的經濟保障是錯誤做法,「如你無法照顧好自己,長遠來說也無法幫助子女。」

專家同意現今的年輕人往往需要人幫一把,但提醒父母不要把他們當孩子看待。芭卡建議父母定下清晰的資助期限,界定這些援助到底是禮物還是借款、會維持多長,還有子女會有何相應責任。芭卡並建議在計劃落實之後,父母應定時跟子女溝通,引導他們穩步發展,例如就業或儲蓄直至就業自立。

心理學家迪勒則建議父母調整心態:「空巢期父母雖已準備好進入新階段,但往往覺得子女仍需要自己,因而若有所失。」她認為父母應該改變這種心理,專注於自己的人生規劃。

相關新聞
「家庭大學」增夫妻親子情
親子和樂 家庭和諧 社會安定   亞太親職課程及成長禮結業式
中港家庭離婚者增 深圳親子鑑定年近千宗
大陸家庭信任感脆弱  親子鑑定激增折射道德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