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父愛重如山 父親節華裔話老爸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6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加拿大多倫多、李航美國匹茲堡連線報導)父愛同母愛一樣無私,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父親,是一個能為兒女付出一切、支撐整個天空的稱謂,為了兒女的成長,吃苦、受累、肩負生活的重責,承擔生活的壓力。

中國家庭過去講究「男主外,女主內」,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對兒女事事關心,但關鍵時候能起主導作用。大部份父親同母親一樣,給予兒女的是全部,從沒想過索取回報。

父親節之際,對與移民海外、身在北美的華人回憶和牽掛父親時,又是怎樣一番滋味在心頭呢?

又到荔枝成熟的季節

每當父親節到來的時候,正是荔枝成熟、上市的季節。伶俐會到多倫多華人超市買一束紅豔豔的荔枝與家人分享。荔枝與伶俐有特別的情結,它讓伶俐想起父親,想起過去的一段往事。
  
80年代初,正是中國文革結束不久,百廢待興,物質十分缺乏,荔枝產量很少,更沒可能在中國北方的縣城見到。
  
那一年伶俐參加高考。當時全班只有2位家長來陪孩子參加高考,其中一位是伶俐的爸爸,另一位家長是伶俐爸爸的同事,也是他的好朋友。伶俐爸爸當時是一個中學的校長,因為另一位副校長出了行政事故,需要他趕回學校,第2天下班他才能再趕過來。於是托付他的好朋友,也就是另一位家長代為照顧伶俐。
  
每當考試結束時,那位同學的爸爸會準備2杯糖水,2個餅,一份給他的兒子,一份給伶俐,這大慨就是當時的營養品了。7月的7、8、9這3天是考試時間,天氣非常熱,考試壓力大,沒有心情吃東西,這些甜的食品,伶俐更是難以下嚥。
  
臨到下午考試結束,同學們陸續從教室出來。伶俐意外的看到,考場外,站著滿臉被太陽曬得通紅的父親,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手裡捧著幾個荔枝。
  
伶俐的父親告訴她:「今天早上在路上碰到一個多年未見的朋友,這個朋友的親戚從廣東來,帶來了荔枝,送給我10個,因為荔枝容易壞,等到明天就吃不得了,所以就趕來了。」
  
大熱天,父親騎那麼遠的自行車,趕了60公里的路程,就為給參加高考的女兒送這10個荔枝。那是伶俐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荔枝,也是第一次吃荔枝。那一年她剛好16歲。

父親的影響伴隨一生

熊先生移民加拿大10年了,有一個16歲的兒子,他說,父親在家庭中位置非常重要。母親在生活上對兒女照顧多一些。但是一個人的人格、氣質、品性的形成,父親起很關鍵的作用。
  
他說:「有我在的場合,兒子總是很安心、踏實。我都快50歲的人了,我父親現在83歲,每當想到我的父親還健在,就感到很幸福。如果我到了80歲,我的父親還健在,我仍然會感到很幸福。」
  
熊先生說:「父親以前是公務員,小時候到他的辦公室去,總是感到很溫馨。父親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同事、下屬員工很寬容,在家裏對兒女也特別慈愛,小時候很少看到父親對家人發脾氣。即使做錯甚麼事,從不責怪,而是提出錯在哪裏,下次注意。」
  
他說:「父親從小教育我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要過分看重金錢、地位。對來家裏裝修的民工總是很客氣。還對我們兄弟說,這些手藝人是最有生活保障的,走到哪都能養活自己。他教育我們不要用一個人的職業、社會地位來評判人的高低貴賤。」
  
「父親的人格深深地影響我們,在如今物慾橫流的時代,讓我們堅守做人的底線。也因此贏得家人和朋友的尊敬。儘管我們都不富裕,但是,我們兄弟3個的太太都很尊敬我們,家庭關係很和睦。」熊先生說。
  
熊先生說,雖然我們沒有特別給老人過父親節的習慣,父親有退休金,物質上也從不需要甚麼,但會經常打電話問候他。老父親總是說:「在我這個年紀,能看到兒女個個活得健康快樂就滿足了,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張先生是80年參加高考。他說:「當時家長們都很緊張,想盡辦法讓子女考上好大學 。我記得父親好像沒怎麼管我,我常常放學後會盡情去踢足球,過了癮後才回家,沒人教訓過我。後來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
  
「事後我父親跟我說,其實他也很緊張,但還是忍住不去催我讀書。因為老師說,他們的兒子功課挺好,最好不要給他壓力。」張先生說。他記得,那時家裏居住條件很差,但父母把最好的條件給了他。「我的父親堅守老師的忠告。」張先生說,「父親已經去世了,回想起往事,我很感激他給過的那一切。」
  
「現在雖然我女兒已經21歲,我還是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父親。她說我是個好父親,很支持她。記得女兒讀初中的時候,曾經因為輔導她做家庭作業而鬧矛盾。常常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子女最好。後來她不問我作業了,只是需要支持的時候找我。我都盡量滿足她的要求。」
  
「也許這就是她說我是好父親的原因。有需要的時候,知道有人一定會提供幫助,心裏會感到踏實。」張先生說。

編織美國夢 依依父子情

當接到70多歲父親噩耗的那一刻,王原(化名)正在海外留學,而父親已經去世幾天了。那時正逢2009年新年過後不久,國內因遭遇大冰凍,電線電纜凍壞,江西老家的電話線路都斷了。父親離去的時候,沒能夠和他說上一句話。

王原說,那一刻就是心痛……而他正準備幾個月後博士論文答辯結束後,就回國看望父母。然而,這已永遠不會成為可能了。

王原介紹,父親很平凡,是個農民,他從未想過這個唯一的兒子會出國,父親原來的想法就是孩子師範大學畢業後 ,留在縣城裡教書,然後平時可以常回家看看,從沒想到兒子的夢想是要去美國留學。

王原說,家裏非常窮,經濟來源就是幾畝田,父親是家裏的頂樑柱,除了農忙,閒暇時去做篾匠,賺點錢。父親沒有文化,從不會講大道理,也不善言詞。提出讀研究生,然後出國,父親當時沒有說甚麼,一方面可能因為不懂,另一方面可能覺得,不管怎樣,要去支持兒子實現夢想。

家裏為了多幾十塊錢的收入,有時會多種些田,多養幾隻雞,拿雞蛋到鄉裡的集市去賣。拿這些錢,作為王原的大學生活費用。王原說,夏天很熱,父親往往晚上睡覺很少,要給田裡放水,第二天好插秧,或者揚稻穀。在王原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忙著幹活,和他的交流往往是寥寥數語,一點家常話。

後來出國了,王原每星期打一次電話回家。父親總是問,過得好不好,也說自己很好,不用擔心,不用寄錢回去。就在父親去世前幾週,父親在電話中告訴他,身體有點不舒服,問甚麼時候能回來一趟。王原說,父親說只是腳痛,但是沒想到這一病,竟然讓父子永別。

現旅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王原表示,每每回憶起父親,似乎沒有甚麼大事好說的,他的愛很平凡,默默無聞,但是你能感到那種無盡的父愛,很實在,也很溫馨。

年齡大了才體悟父愛深重

44歲的陳女士移民加拿大6年了。她說,年齡越大就會越想到父親撫養兒女的不容易。特別是到了父親節來臨,我總是會想起父親為了家庭、為了兒女,默默地操勞一生。
  
她說,「小時候,父母的工資都很低,但父親總是盡量照顧家人。每個星期六,他的工作單位食堂會改善伙食,父親總是把分給他的飯菜帶回來與家人分享。父親一輩子省吃儉用,但是對我們姐弟3人的要求總是盡量滿足。」
  
陳女士說:「父親不僅在生活、學習上關心,也教我們學習做人。很小就開始教我和弟弟游泳、騎自行車。池塘岸邊,我和弟弟3人站成一排,他比劃游泳動作,讓我們跟著學,但不能真的下水。大慨是想我們萬一落水,學了幾招動作也許能自救。還教我們武術,如何保護頭,如何保護腹部;但不准真去跟人打架。」
  
「父親是一個中學的校長,學生升學、教師調動有一些權利,寒、暑假總有一些學生家長、老師來送禮,那時的禮品就是麵粉、餅乾、糖果之類。父親從來不接受,總是讓我和弟弟去退回,有時甚至還加一點東西回贈。」
  
陳女士上大學是在北方的一個城市,一個學期結束才能回家。她後來聽母親說,自從她上大學後,父親常站在屋後的山坡上,看著往北去的火車發呆。從來不關心天氣的他,從此每天都要看她所在城市的天氣如何,還常跟她母親叨唸。
  
陳女士說,以後的生活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上,只要遇到甚麼麻煩事,父親總是會來到身邊,給一些建議,或者安慰。有時甚麼都不說,就是默默地幫忙洗洗碗,做一點家務事,也能感受到他無聲的支持。「他其實承擔許多該是母親做的事。」陳女士說。
  
「父親勤勞、正直的品行對我們以後人生影響很大,我們姐弟3人一直工作努力,靠自己的勞動生活,從不輕易接受別人的東西。」她說。
  
「如今父親老了,個頭也不再魁梧,脾氣也變得不太好。每當想到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也就沒有抱怨,總是耐心地對待他、體諒他。這也是我們做兒女唯一回報了。」陳女士說。

相關新聞
鄭少秋為廣州開唱做宣傳 現場分享養生秘訣
失喪者的陪伴
失喪者的陪伴 人氣 338
6月15日紐約【社區看板】
台灣會館老人中心辦端午慶生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