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港府正視殘疾人就業需求及貧窮

人氣 78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關式明香港報導)雖然港府已訂立殘疾人士生產能力水平評估,以配合最低工資的實施,但被批評評估機制存在不少隱憂;政府一直忽視的傷殘人士面對就業問題隨之浮現。日前有團體舉辦研討會,探討殘疾人士在就業方面的需求及貧窮等問題,出席嘉賓均為傷殘人士服務多年的資深工作者及學者。

約有1,200會員的香港失明人互聯會中心主任盛李廉表示,會員中的80%是綜緩戶,30-40歲的會員在很努力的情況下也未能找到工作,其中還有大學生。「市場沒有提供他們工作機會,他們沒有工種選擇,做的都只有按摩、接線生或電話傳銷等工作,不是全職工作,他們未能發揮所長很可惜。」

八成八殘疾人士失業

據政府統計顯示,15 歲及以上殘疾人士(智障人士除外)當中只有11.8%為就業人士;全港30-40萬的殘疾人士中,在職的只有12%,其餘的沒有工作。他們都是依靠親人過活,一旦親人老去,他們在住屋、經濟,各方面將現困境,情況令人擔憂。

盛李廉表示,雖然政府這幾年培訓殘疾人士有所增加,但就業情況並沒有改善,問題出在社企的僱主及政府各部門對殘疾人士觀念僵化。「關鍵是他們沒有將工作環境作適合的調息,在企業的各部門做適當的分工,讓他們發揮能力。」他建議政府盡快研究傷殘人士工作方面的調息,使他們能參與公營機構服務。

他又建議政府提供津貼補助,確保殘疾人士與其他人有相同的待遇。「如果政府補助現時的五成在職工作人士的話,資助的金額是不會超過他們拿綜緩金額的支出。」

建議設就業配額制度

盛李廉表示要解決殘疾人士的貧窮,必須建立就業配額制度,這樣可保障市面的一些工種和工作分配給傷殘人士。因為最低工資實施後,對傷殘人士的收入有著一定影響,令一些僱主考慮少請傷殘人士。

聾耳社董事邵日贊批評現今的社會制度未能提供聾人一個好的工作調息,所提供的都是一專多長,一身兼多職的工作。批評政府完全忽略聽障人士。他說,醫院管理局「約診」是一例,根本沒有考慮聾耳人士的缺陷。他建議政府盡快制定政策協助社企,在招聘人手時,讓出一些工作給傷殘人士,給他們工作機會。

邵日贊又批評政府的一些政策是否適合於所有類別的殘障人士。「教育方面,政府資助學校,又沒有進一步去跟進,最終未能獲取實質的學習效果;由於聾人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很大障礙,導致學識比較低,亦較難溶入主流社會。」他補充說,就讀中五的學生,在思考、判斷、人際關係上仍有很大困難,都會影響就業。

籲設傷殘者社會保險制度

政府對傷殘人士的關注實在很低,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政策成員張超雄博士說,現時絕大部份先進國家設有傷殘保險,每個成年人都可從政府拿到保險金,支持基本生活開支直至過世。「香港只有傷殘津貼,金額只有1,325元,現時約有10萬人領取。政府統計,只有25%傷殘人士領取津貼,百分百傷殘人士全數津貼是2,840元。」他質疑這樣低的津貼怎樣可以應付生活開支。「長遠計,政府有必要推動傷殘人士社會保險制度,包括庇護工場及輔助就業的最低工資保障。」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莊陳有指出,招聘傷殘人士,連社會服務團體顧慮都很大,政府制定法例將會是一個突破。「政府可定一個配額制去開始,可以從政府或所資助的團體開始,至少可以用一個指標運動去推動僱主固定指標,推行指標運動。」他呼籲政府領頭行出重要的第一步。◇

相關新聞
最低工資適用於殘疾僱員
外電:外國人領養中國孤兒 6成殘疾
腦麻陳銘哲念碩士  博士姊伴讀
極重度腦麻生 電腦打到手長繭 拚到碩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