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PK莫言 喪歌與讚歌隔空對決

人氣 36

【大紀元2012年10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田宇德國報導)中國文學從未像今年10月初的這幾天一樣,如此在國際上引人注目。10月11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四天之後,民間作家廖亦武在德國法蘭克福接過了德國書業和平獎證書,成為首位榮登這一德國文學最高獎壇的中國作家。一個是中共體制內的文化界高官,一個是流亡海外的中國自由詩人,兩人同為中國籍作家,他們對當代中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

10月14日,德國書業和平獎的頒獎典禮在法蘭克福的保羅教堂裡舉行。這是一場高規格的頒獎典禮,除德國議長拉默特和教育部長沙萬等一系列德國政界要人以外,德國總統高克也出現在貴賓席上。顯而易見,德國政界對這次頒獎儀式格外重視。

德國讀者對廖亦武的熟悉始於2009年。當年,德國費捨爾出版社出版了廖亦武的《中國底層社會訪談錄》,德文版的標題譯作:《坐台小姐和農民皇帝》。這本類似中國現代浮世繪的訪談錄讓德國讀者認識了一個高樓大廈與華麗外表背後的中國。

德國書業和平獎頒獎典禮10月14日在法蘭克福的保羅教堂裡舉行。(Ralph Orlowski/Getty Images)

今年54歲的廖亦武出生於四川省北部一個叫海門寺的鄉村。普通的中國讀者對廖亦武這個名字並不熟悉,因為他的詩歌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多次政治運動中不斷受到批判。1989年6月3日下午,在天安門大屠殺尚未開始之際,他寫下了《大屠殺》這首詩,詩中預測了中共軍隊對示威抗議者的清場圍剿。6月4日凌晨,廖亦武自己朗讀了這首詩,並將其製作成錄音帶,傳遍了全國許多城市。1990年3月初,廖亦武因拍攝了《大屠殺》的姐妹篇《安魂》,連同《安魂》整個劇組在重慶被捕。廖亦武被扣上了「反革命宣傳煽動」的罪名,坐牢四年,在獄中自殺兩次,九死一生。2011年7月2日,廖亦武步行通過中越邊境,逃離中國。

保羅教堂除了一些花束之外沒有任何其它裝飾,顯得格外樸素。廖亦武身著黑衣黑褲,踏上獎台。他的獲獎辭以一個1989年6月3日,一個九歲的男孩呂鵬在天安門大屠殺中被打死的故事開場。廖亦武說:「我相繼在中文版和德文版的新書《子彈鴉片》裡,在《大屠殺死難者名單》的首位,再次發佈呂鵬的死訊。他永遠九歲。但願這是一道天長地久的死訊。我也在這裡發佈這個帝國的死訊。」

他說:「一個王朝走到屠殺孩子、抹殺真相的地步,氣數早該盡了。」「這個帝國的價值系統已經崩潰,維持它的僅剩下利益的勾結。……然而帝國分裂的內在命運,在二十三年前,它大開殺戒的那一夜,就已經注定。這個滅絕人性的血色帝國,這個地球災難的源頭,這個無限擴張的垃圾場,必須分裂。」

就在廖亦武為中共政權唱響喪歌的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為同一個政權唱著讚歌,他在獲獎後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時代」。艾未未在微博裡批評道:「一個不面對現實的作家是個撒謊者。」

莫言頗受詬病的,就是他在今年5月底參加了抄寫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事。莫言為此辯解說《延安講話》「對於推翻腐朽的政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莫言獲獎,最高興的莫過於中共當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11日致信中國作家協會,祝賀莫言獲獎。李長春在賀信中稱,莫言獲獎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體現」。

旅德政治學家彭濤博士認為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把文學獎頒給莫言,是「給中共送了一份大禮」。他說,「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出於甚麼『政治考慮』給莫言頒獎,外界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很清楚,挪威頒獎給莫言可是幫了中共一個大忙,讓中共終於得以從高行健獲獎的尷尬困境中解脫出來,為自己的文藝路線和專制體制找到辯護的理由。」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米勒激動地流下眼淚,她擁抱廖亦武表示祝賀。(Ralph Orlowski/Getty Images)

廖亦武在被問到對莫言的看法時,批評莫言是親共的「國家詩人」。在這場兩個作家的隔空對決中,莫言無法對廖亦武的批評做出公開的反駁,因為中共官方不允許中國媒體報導廖亦武獲獎的消息,而莫言必然一如既往地服從命令,選擇甚麼都不說。

(責任編輯:賈南)

相關新聞
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即將揭曉
《中國底層訪談錄》獲報道文學最高獎
廖亦武的故事(下)
中國詩人廖亦武獲2012年德國圖書貿易和平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