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市再投6.5億 打造自行車道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不分寒暑,頂著清晨低溫,在微光中結隊出發,越過田野、挑戰陡峭山路,在中台灣,像天津商圈店家這樣自發組成的自行車隊已超過50支;他們架設專屬的部落格,分享鐵馬行帶來的健康與樂趣,為下一趟旅程做準備;這也是大台中縣市合併後,市長承諾「103年500公里」的「民意」基礎。

靠著中台灣絕佳的天候、地理環境,市政團隊正加緊腳步,完成山、海、屯內外環線與鄉鎮自行車道的串連與建設,除了知名的「休閒路線」在假日依舊受歡迎外,未來提供上班族的「通勤道路」與新企劃的「親子水岸」路線,也將逐步整編匯入大台中40條漫遊車道上。

這樣具開創與計劃性的投入,台中市府在過去幾年中,已投資超過10億元的建設經費;根據市政白皮書的規畫,在接下來的3年,將再投入6億5千萬元,完成總長500公里自行車道的壯舉。許多市民不免要問,市府花大錢為自行車開路,是要與全球最著名的單車城市丹麥哥本哈根爭美?還是這樣的投資,在試圖快步追上直轄市規格的大都會建設過程中,能起到實質的效應?

副市長蕭家淇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在整體計畫中的自行車道逐步完工後,其實是要納入更廣大與完善的公共運輸路網中,包括已動工的捷運線、TTJ免費捷運公車,及BRT公車捷運系統的建置工程,「這將使台中市轉化為低碳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型態,而這也是台中市入選『中區低碳示範城市』的六大旗艦計畫之一。」

漫遊市區 人車爭道困境浮現

但要讓市民打從心底喜歡「低碳城市」帶來的「便」與「不便」,合併後的大台中,還有一段路要走,其中「人車爭道」是目前市區內設置自行車專用道的困境。

副市長蕭家淇提到,「直到目前為止,大台中自行車道總長已超過370公里,其中市區占不到50公里,其餘主要分布在山、海、屯區。」日前連結科博館與美術館間的「草悟道」風光啟用後,車水馬龍的中港路旁雖多了一條可以騎乘鐵馬的專用道路,但隨之而來的負面聲音也不小,居民認為,原本單向道的中興街上,汽車、機車併行已經很危險,未來「綠色運具」上路後,加上自行車道,「一路四車」的畫面實在難以想像。

而為了趕上「103年500公里」的目標,觀光局工程科技正張興國也指出,即使不是專用道,只要路夠寬,運用原車道採共構方式,透過節約照明的改善、強化友善路標,就可進行延伸,而這部分在山海屯區的路段上,已交出不少成績單。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