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兒持續發燒 恐是泌尿道感染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4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在嬰幼兒期至兒童期,泌尿道感染是常見引起發燒的原因,由於沒有特別的典型症狀,且常伴隨潛在的尿路畸形,容易被當作感冒而延誤治療,或是造成反覆性感染,導致腎臟功能受到傷害。

一名1歲4個月大的小妹妹,日前因高燒不退至醫院就診,醫師追溯其該次病史,初期發燒且有輕微咳嗽、流鼻水,但退燒後再度出現發燒,且為攝氏40℃的高燒,咳嗽、流鼻水仍不明顯。經住院檢查發現有膿尿與急性腎盂腎炎,在治療之下仍持續發燒,電腦斷層掃描證實為急性細菌性腎炎(lobar nephronia),經由抗生素完整治療3星期後痊癒,後續追蹤亦無復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楊雅淇表示,急性細菌性腎炎是一種比急性腎盂腎炎更嚴重的腎實質發炎,形同腎臟膿瘍的前期變化。急性腎盂腎炎應以適當抗生素治療10~14天,並要以影像學檢查(例如:腎臟膀胱超音波、膀胱迴流攝影等)進一步評估是否合併泌尿道結構異常,因結構異常是泌尿道感染復發的危險因子。

她表示,嬰幼兒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1歲之前以男嬰為多,因男性泌尿系統發生先天畸形的機會較高;1歲之後則以女生為多,因女性尿道較短,容易有上行性感染。泌尿道感染的細菌以格蘭氏陰性的腸內菌為主,而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兒童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有腰痛、頻尿、解尿疼痛等,但在嬰幼兒不易觀察,通常為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腹痛、哭鬧或發燒來表現;尤其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通常會合併急性腎臟發炎(急性腎盂腎炎)與膀胱發炎。

楊雅淇以此個案為例說明,合併急性細菌性腎炎(lobar nephronia),若無適當治療,將可能導致腎臟膿瘍,甚至造成敗血症而危及生命。急性細菌性腎炎治療應先採取適當注射型抗生素,待發燒緩解2~3天後,改成口服劑型抗生素,完整療程共要3星期,若治療期間不足,有可能導致治療失敗或復發。如有合併泌尿道結構上的異常,才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反之,若進展成腎臟膿瘍,則需要外科手術引流。

楊雅淇提醒,如果適當抗生素治療下,仍持續發燒者,電腦斷層掃描有助於釐清是否併發局部膿瘍變化。在完整療程結束後,也應追蹤尿液檢查、尿液細菌培養及腎臟超音波,以掌握治癒狀況與預防復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