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紐約時尚陪都 蘇活(SoHo)(一)

人氣 596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盛元紐約報導)雖然蘇活(SoHo)區沒有第五大道繁華,也不及華爾街高貴,但它卻有自身獨特的時尚魅力。只有到過那裡,才能更深入地體會到紐約多元包容的文化,也能更真切地見證到美國這個富於奇特想像力和豐富多彩的社會。

大都會紐約,總是有看不完的街景,見不盡的世面。即使是久住紐約的本地人,過幾天上街,也總會有一些新鮮的發現。曾有遊客認為,到過高樓林立的曼哈頓,購買見識過第五大道的世界頂級貨,就可以談論紐約的繁華與富貴了。其實,這對認識立體的紐約還遠遠不夠。紐約的繁華與多元豐富,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蘇活(SoHo)就是值得去慢慢品味的一個區域。它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下城 ,是被單獨劃分出來的一個特殊區域。大致上被休斯頓街北側、拉法耶特大街和中央大街東側、運河街南側以及西百老匯大道西側合圍而成。蘇活區在1960至 70年代開始著名,最近幾年發展成為商業文化綜合區域。雖然它沒有第五大道繁華,也不及華爾街高貴,但它卻有自身獨特的時尚魅力。只有到過那裡,才能更深入地體會到紐約多元包容的文化,也能更真切地見證到美國這個富於奇特想像力和豐富多彩的社會。

鑄鐵建築街頭「主唱」

蘇活(SoHo)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鑄鐵建築群。整個紐約市大約有250棟鑄鐵建築,而其中大部分都在蘇活(SoHo)。26個街區和大約500幢建築構成的蘇活(SoHo)區域,許多都溶入了鑄鐵建築的設計元素。它不像曼哈頓的其他區域那樣高樓林立,蘇活(SoHo)的樓宇大部分是4至6層的老式建築。外架的鑄鐵樓梯攀爬在各色樓宇的外圍。它與比利時石子鋪就的人行道一同述說著蘇活(SoHo)的滄桑歷史與別致情調。

蘇活(SoHo)區古老的鐵鑄建築。(攝影﹕戴兵/大紀元)

1973年,紐約地標保護委員會將該區命名為「蘇活(SoHo)鑄鐵建築歷史區」,並在 1978年成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之一 。鑄鐵一開始被用於裝飾已建成房屋的外觀。通過給舊式建築的外觀添加現代化的裝飾,可以吸引更多的商戶。大部分這些鑄鐵裝飾都是在1840到1880年之間完成的。此後蘇活(SoHo)的一些建築也特意使用鑄鐵外觀來突出整個地區的特點。

作為美式建築的創新之一,鑄鐵裝飾比石頭或者磚牆更便宜,因為鑄造廠使用的裝飾用模具可以為許多建築重複使用,而且破碎的部分也很容易進行重鑄。當時許多建築都完成得很快,最快的只用四個月。在此之前,被廣泛用來雕琢建築細節的金屬是青銅,但建築師後來發現相對便宜的鑄鐵也可以完成各種複雜的設計圖樣。這些鑄鐵建築通常使用經典的法國或者意大利建築作為裝飾設計的樣本。由於著名的建築大多使用石頭作為基材,鑄鐵建築也選用米黃等色澤比較樸素的塗料,以使得建築看起來更接近於石頭建築。

由於鑄鐵柔軟,容易澆鑄,許多氣派奢華的窗框隨之而生。而鑄鐵的強度讓這些框架可以達到相當的高度。得益於這些窗戶,一度黯淡無光的工業區變得充滿了明亮。隨著鋼材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鑄鐵時代最終走入了尾聲。

藝術家蘇活(SoHo)自築港灣

在蘇活(SoHo)的歷史演變中,一度曾是荒廢凋敝的廠房。然而有著獨特眼光的藝術家們卻在蘇活(SoHo)最荒涼的時刻進駐。他們看到了那些高挑的大窗對藝術發展的無限優勢,也在蘇活(SoHo)凋敝的時刻拿到了最便宜的入駐費。很多藝術家並不富裕,很多是藝術的殉道者。然而,正是這些入駐藝術家對藝術的晝夜構思與不斷充實增加的作品,漸漸改變了蘇活(SoHo)的凋敝陳舊氛圍。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到這個區域欣賞畫作與雕塑,感受那些藝術家創造的獨特而又離俗的世界。

蘇活(SoHo)曾因為配套不完善,政府不允用於居住的。但由於當初的畫家、雕塑家們都將工作室和居住室用於一起,並漸漸成為氣候,政府最終取消了這個區域不能居住的規定。美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超現實主義畫家查克‧克勞斯(Chuck Close),視覺藝術領域極保守行動的代表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雕塑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攝影大師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均曾在此建立過著名工作室,查克‧克勞斯還有「蘇活(SoHo)市長」的稱譽。

在這塊面積、人口均不足紐約1%的地方,鼎盛時期卻居住者占紐約全部藝術家30%的藝術家群體。1971年,紐約市政府重新將這個地區劃為居住區,並規定只有在紐約市文化局註冊的藝術家才可以在此居住。這個區域已經成了紐約藝術家的真正港灣。雖然目前的蘇活(SoHo)已有其他富人入駐,並且已經商鋪林立,成為商業和文化交匯的區域,可藝術的影子依然無處不在。

特色追逐與蘇活(SoHo)效應

蘇活(SoHo)不像第五大道那樣高不可攀,也不像大眾商場那樣沒有特色。常逛蘇活(SoHo)的人往往是特色商品的淘金者,而卻不是品牌效應的追逐者。目前蘇活(SoHo)約有600家各具特色的店鋪。服飾、珠寶、化妝、家具、文具、百貨、電子產品、餐飲等等應有盡有。

蘇活(SoHo)區高挑的大窗展示著別具風格的時裝。(攝影﹕戴兵/大紀元)

蘇活(SoHo)每家店鋪都使出了渾身招數讓自己店鋪的裝飾與貨品與眾不同,出奇制勝。(攝影﹕戴兵/大紀元)

在蘇活(SoHo)買貨,與其說是做貨品的選擇,倒不如說是做藝術的遊歷。走進每一家店鋪,都會讓你眼睛一亮。生活工作中常用的平板慣性思維,會被蘇活(SoHo)大膽的想像裝飾衝擊得失去慣性。每家店鋪都使出了渾身招數讓自己店鋪的裝飾與貨品與眾不同,出奇制勝。那種不受拘束的大膽想像會讓機械工作的人們得到放鬆刺激和自由的享受。

有了這塊精神的凝聚力,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優越(乘地鐵在Canal St.或Spring St.下車)、 高挑的廠房架構、獨特的閣樓生活空間、建築特色以及作為藝術家港灣而具有的「時髦」氣息,蘇活(SoHo)很短的時間內被中產化。這種中產化的方式也被稱為「蘇活(SoHo)效應」。類似的現象在美國其他城市也有發現。

比利時石子鋪就的人行道,述說著SoHo的滄桑歷史與別致情調。(攝影﹕戴兵/大紀元)

不得不提的是,蘇活(SoHo)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因為紅燈區的出現,使得中產階級遠離而衰落。但今天,在重新興起的蘇活(SoHo)某些店鋪,依然有著變異的藝術與誇大肉欲的表現,不知這些扭曲的藝術經過歷史的重新檢驗後,是否會被今天的中產階級歸正或拋棄。

相關新聞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組圖:韓國仁川櫻花公園 花海美不勝收
組圖:一覽意大利名勝古蹟 個個經典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建在海面上的城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