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各地大拼比 熱評安徽「最離譜」

專家肯定湖北題目:科技助長人類狂妄對生命不敬畏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曉綜合報導)6月7日,2012年中國高考首日,全國915萬考生參加。上午語文考試結束後,各省市高考作文題目陸續公佈,引發民眾圍觀,無數國人在仔細品味各地的作文題,對各地作文題做出解讀。其中不乏國內知名作家、學者。專家學者認為,今年的湖北作文題「科技的利與弊」引導學生批判意識,認識到科技助長了人類無端的狂妄,讓人類覺得生命都可以不敬畏。廣東作文題被解讀為「穿越劇」,專家指北京作文題目易做空洞文章,而安徽的作文題目被網絡評為「最離譜、坑爹」。

廣東作文題被解讀「穿越」與「幻想」

2012年廣東高考作文題目是「你想生活的時代」。作家蔣方舟表示,廣東的材料作文有意思,這個題目很考人,也能檢測出考生平常的閱讀、思考和視野。

有署名文章評論說,這可能是一部「穿越劇」,也可能是一部「幻想劇」。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對廣東作文趣評道:如果可以選擇,我願意活在清末,那樣,離民國就不遠了。我會提前學習白話文以備考試,當然,如果運氣好生活在武昌城,就不用考試了,因為,監考老師起義了。

湖北「科技的利與弊」:引導學生有批判意識

2012湖北省高考作文題目《科技的利與弊》受到專家好評。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表示湖北卷的作文題,引導孩子有批判意識,和辯證法的意識,值得肯定。

於丹點評時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人類獲得更多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來講,科技也助長了人類無端的狂妄,讓人類覺得生命都可以不敬畏。

於丹分析,科技的前提是人們還保有敬畏之心,保持敬畏之心的科技會造福於世界,失去敬畏之心的科技有時候會讓人類走向自己的異化。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表示,今年材料作文中他最喜歡湖北卷,是改變還是不改變?寥寥數語看出題目設計者站在時代前沿對未來的思考。當下人最缺思想,從作文開始鍛練、考察、評價學生思想,好。

北京作文題被指限制學生思維 易做空洞文章

北京市的作文題目是《火車巡邏員的故事》。專家表達了不同看法。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薛川東認為,北京的作文題要求考生不僅有很好的文字表達能力,還要求他們對社會有較高的關注度。

而中共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認為,北京高考作文題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很好,但不適合高考作文題,不利於高三學生的思維鍛練。他認為,北京高考作文題材料的指向性很強,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單一,只能肯定這位巡路員這樣一個維度,「正常的學生,就是歌頌其道德,主題指向性很明顯。」這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作家蔣方舟則表示,北京的材料作文很死板,規定了一個「偉光正」「真善美」的價值觀,考生容易寫出知音式的空洞文章,不易思辨。

「作文題目引向道德反思」

江蘇作文題目:《憂與愛》被認為思想內涵深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沈獻章表示,從材料中看,「憂與愛」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寫,二者實際上是融為一體的。愛中有憂,憂中有愛,都兼顧到,這個角度比較好寫。

沈獻章表示,「憂與愛」其實可以上升為一種責任,這實際上是一種大愛。如憂國憂民,對國家的愛,對人民的愛。如果對古典詩詞比較熟悉,可以寫成抒情散文,這很好寫。他稱,該題目思想內涵比較深刻。

近幾年來,輿論對於高考作文進行了許多評判,認為高考作文應該有社會意義;國家教育應該肩負起培養公民精神的責任。當下而言,「道德滑坡」、「道德血液」是非常熱門的社會話題。有評論說,今年的許多高考作文題目瞄向了當下社會的道德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對社會現實進行反思、批判,讓行將步入大學的莘莘學子進行一些道德思考,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署名評論文章說,海南省的《隨手小善會有大的回報》、浙江省的《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上海市的《心靈閃過的微光》等題目,都可以有「道德」方面的解讀。

上海今年高考作文題被認為「有思維深度、有哲理」。沈獻章表示,上海作文題很吸引人,比較考察考生的思維能力。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不經意間把身上美好的東西丟掉了。這個題目適合寫成散文,有思維深度,有哲理,相對而言不很好寫,畢竟考生缺少生活的閱歷。

民眾評選安徽卷「最離譜、坑爹」

搜狐、新浪等大陸門戶網站開設了「關於高考作文題目的問卷調查」。安徽的高考作文考題《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在搜狐教育頻道上被評為「最離譜作文題目」、「最坑爹作文題目」和「最雷人作文題目」。

這是一道材料題:一個梯子豎在那裏,有人在梯子上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梯子不用時請橫著放。不少民眾認為這道命題「雲裡霧裡讓人摸不著頭。

(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荒原:「零分作文」背後的「黨文化」魅影
考生用古文字寫高考作文續:入四川大學
暢銷書《別笑 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第三上市
大陸高考作文題遭遇網民惡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