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打造珍珠鏈保命門 印度鎖喉馬六甲

人氣 6

【大紀元2012年08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金睛報導)中國目前80%的石油經馬六甲海峽運往國內,相關海上能源通道對於中共來說,非常重要。

目前中共為自己生存的戰略需要,伺機尋找遏制印度洋大國印度的方法,而印度也不甘示弱,找到中共的死穴,一招鎖喉。

海上能源通道——中共的命門

作為戰略物資,中共的石油儲備量只能堅持五天至一星期,而且中共的石油60%以上主要依靠中東和非洲地區供應,這一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鑒於中共對中東能源資源依賴程度的日益加深,同時由於中共的獨裁專制、拒絕民主,逆普世價值而動,自身有很強的危機感,加之西方社會對中共的圍堵,中共對這條海上生命線看得很重。

海上能源通道已經成為中共的命門和死穴,中共害怕在國際衝突中被沿線國家中斷能源供給。

解放軍錢國樑上將在2000年一篇文章中所指出,中共面臨著同時源自「一點與一路」的威脅。這個「點」是指台灣,「路」則暗指中國油輪途徑印度洋及馬六甲海峽返華的海路。

中共的珍珠鏈戰略 圍堵印度

《朝鮮日報》7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珍珠鏈戰略」挺進印度洋?》的文章稱,中共2007年把巴基斯坦西南部的僻靜的漁村修建成了世界級設施的瓜達爾港,目前又在推進將這裡變成海軍基地和石油基地的工程。中共還計劃修建一條輸油管,把用船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運來的石油運往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

中共想要修建一條從印度西部的巴基斯坦開始,到南部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毛里求斯,再到東部的孟加拉國、緬甸的石油輸送通道。

中共向印度最大宿敵——巴基斯坦提供噴氣式戰鬥機等武器最多。中共將巴基斯坦視為進軍中東的戰略基地。

中共每年向斯里蘭卡政府提供10億美元援助和尖端武器,並在聯合國阻止了西方對斯里蘭卡軍隊流血鎮壓事件的譴責之聲。作為答謝,斯里蘭卡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向中方給予了開發和使用漢班托特港的權利。由此,中國在印度門檻得以建立海軍停靠基地並控制原油運輸的核心通道——斯里蘭卡海峽。

對於緬甸軍事政權來說,中共既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可以幫助其抵禦國際社會制裁的「友邦」。雖然緬甸軍隊踐踏人權並對民主化示威進行流血鎮壓,但中國卻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多次維護緬甸軍方。據悉,作為其代價,中國從緬甸那裏獲得了低價確保天然氣的權利。另外,中緬兩國正在修建從緬甸西部實兌港到中國南部地區的輸油管道。不過目前緬甸的民主化進程在悄然發生改變。

中國還在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等印度洋島國確保了停靠點和海軍基地。

所謂的「珍珠鏈戰略」是指中共正在採取的一種「珍珠鏈」式戰略,即,向那些為從非洲和中東運輸石油而成為據點的國家提供各種援助,從而使他們成為盟國。

印度尋死穴 鎖喉馬六甲

有分析認為,印度海軍目前還無力分兵南海,但在南海外圍戰略節點上的軍事動作卻越來越密集,未來不排除憑藉島嶼基地向南海滲透的可能。

據印度《商業標準報》報導,印海軍司令維爾馬8日在新德里召開的一個記者會上說:「在印度看來,最關乎我們利益的地區是從馬六甲海峽到波斯灣以西、向南延伸至好望角這一海域……太平洋和南海的確也與我們有關,但在那些地區積極表現,卻並非我們要打的牌。」

《商業標準報》稱,印度海軍未來幾年添置的新式戰艦將主要部署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這裡距離印度本土約1,200公里,但扼守著通往馬六甲海峽的國際航運線,是西亞到南海的「關鍵節點」。維爾馬透露,印度海軍將逐漸增加部署在安‧尼群島首府布萊爾港軍艦的數量。

有分析認為,印度海軍這一系列動作可能意在中國。印度加強在安‧尼群島的軍事部署不僅可以強化對孟加拉灣的控制,還可監視並威懾國際航運線,正如印度媒體所稱,「中國軍隊將馬六甲海峽視作同台灣海峽一樣重要」,因為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將近80%原油通過馬六甲海峽。更重要的是,印度海軍將擁有一個可快速進入南海的「戰略支撐點」和「橋頭堡」。印度海軍聲稱對南海興趣不大,但其海空軍兵力已經「堵」在南海通向印度洋的出口,其用心不言而喻。

隨著航母、核潛艇、新式水面戰艦的加盟,安‧尼群島將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基地群」,而緊鄰馬六甲海峽的巴茲海軍航空兵基地正是其中的「前沿陣地」。一旦印度海軍在「南海出口」佈陣完畢,中共海軍走向遠洋的道路上可能會增加一些新的變數甚至危險。

今年6月,印度海軍公佈了「泛印度洋行動計劃」。按照這一部署,印海軍「薩維特里」號巡邏艦在訪問塞舌爾首都維多利亞港後,還將在塞舌爾及毛里求斯兩國專屬經濟區內執行長達2個月的巡邏任務。另外,印度海軍還將向塞舌爾和馬爾代夫派出巡邏機。印度海軍在毛里求斯、馬爾代夫和塞舌爾這些國家附近海域展示力量。

(責任編輯:李熙)

相關新聞
南海爭需協議 美籲勿各個擊破
飛天茅台散瓶批發價跌破2100元
中國財政收入縮水 跌幅創一年多來新高
中國科技業內卷加劇 員工被迫忍受長工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