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評論】中國景氣快速下滑 自由化才能扭轉乾坤

葉淑貞編譯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9月16日訊】一連串的經濟數字顯示,中國經濟已經快速下滑。美國專家表示:局勢已經改變了,中國政府應退出經濟主導角色,加速自由化與司法獨立,才能讓中國經濟真正脫胎換骨。

近日中國經濟出現很多令人失望的壞消息。首先是匯豐6月1日公佈的中國製造業指數PMI下滑,顯示製造業景氣連續第七個月放緩。接著6月3日發佈的非製造業指數也出現同樣的現象。美國西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認為,最近在中國出現的這些壞消息,顯示現有的成長模式可能無法繼續運作。

中國要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繼續惡化下去呢?史宗瀚在《金融時報》文章中說,中國必須在出口對GDP的貢獻已經快速下滑之際,調整其經濟模式。國家應該要退出經濟主導角色,且要把私人儲蓄導向生產性的投資,最後是司法要獨立。

中國製造業疲軟

《商業週刊》報導,匯豐6月1日公佈的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5月份數值為48.4,略低於上月49.3,新業務總量連續第七個月環比下降。倫敦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王秦偉(Qinwei Wang,音譯)和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說:「(中國)製造業疲軟程度超過原先所預期。」

雖然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呈現著小幅擴張,但若與上一個月相比,仍然是下降。王和威廉斯寫到:「針對820家公司所做的調查,得到的指數為50.4,較4月的53.3下滑,遠低於預期。」

服務業也出現麻煩

中國製造業的慘淡狀態不是唯一的壞消息,6月3日發佈的非製造業指數,顯示中國服務業部門也出現麻煩。這項指數調查包括電信、交通及建築業等橫跨27個行業的1200家公司,得到的指數從4月份的56.1下降到5月55.2,這是中國服務業在最近一年多以來增長速度最慢的。

新加坡ING金融市場(ING Financial Markets,簡稱為ING)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康登(Tim Condon)在接受《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採訪時說:「這些數據進一步證明中國成長放緩的現象已經從製造業蔓延到服務業。」

貿易出超幅度縮小

史宗瀚在《金融時報》文章中說,在2008年底以前,可觀的貿易出超顯然是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因,且貿易出超也為銀行體系創造了充足的流動性。這使得銀行很容易就可以為投資融資,而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現在局勢已經改變了。從第一季的數字來看,中國目前貿易出超是多年以來最小,貿易出超對成長及流動性的貢獻,可能在今年將大幅降低。在出口衰弱的狀況下,想要認真展開結構性改革並保持7.5%的成長率,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這些都指出中國經濟模式需要改變,經濟基本方向的調整時機已經到來了。要如何調整呢?

國家應退出經濟主導

真正結構的改變,涉及到大幅度削減國家主導的投資水準,以及對國有部門的補貼。許多對國有部門的補貼最終都來自於家庭的賦稅,包括通貨膨脹稅、銀行低利率、沒收土地等,補貼的減少將減輕家庭的負擔。

這個過程最終將增加消費支出,進而貢獻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且增加家庭對所有商品的需求,包括進口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將會帶來內部和外部的重新平衡。

引導私人投資至生產性投資

可以確定的是,解決這個突然減少的國家投資和伴隨出現的成長放緩的方法之一是:讓私人不把投資導向諸如房地產這類無生產性的項目,而是把儲蓄導向生產性的投資,這樣在中期將增加家庭財富或增加消費。

舉例來說,如果更多的私人投資轉向醫療保健,如此一來,一般家庭將會有更多的錢可以消費其他物品。不過,這種自由化政策的成功需要有廣泛的配套政策。

司法需要獨立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法院需要改善他們的獨立性,這樣當私人投資者發現他們與國家之間有糾紛時,他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平的審訊。在這種現象出現以前,那些有政治關係者將是主要的投資者,但他們可能不是最能提高效率和改善產品質量的人。◇

本文轉自281期【新紀元週刊】「西方看中國」欄目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3/10940.htm

相關新聞
【外電評論】中國90後大學生勇於上網發聲
【外電評論】中共低調搶購石油資產 目的在取得鑽探技術
【外電評論】中共用經濟手段脅迫各國
【外電評論】中共發展民航工業浮誇躁進 步步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