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尖石.霞喀羅古道(養老段)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31
標籤:
往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登山口途中(清晨)

這個時候才走訪霞喀羅古道,著名的楓紅美景即將落幕,古道泥土路的枯楓萎葉,比枝頭上的楓香紅葉還多, 有繁華起落的滄桑氣氛。

遠山景色仍美,彷彿水彩潑墨圖畫,紅黃橙綠交染成一片綺麗色彩,而紅色已從主角漸轉為配角, 雖然自知即將謝幕退場,仍熱情未減的綻放嬌艷。

過了這一季,大地又將春回,這片山巒將恢復青青樹色。我把握住機會,抓住了這個冬季霞喀羅古道最後的楓紅倩影。

霞喀羅古道古道,沿途美景無數,難以一一詳訴,舉其要而言,有三處景點景色最令人難忘:

第一處是栗園駐在所的孟宗竹林。 竹林高約一、二十公尺,夾道聳立,宛如綠林隧道,幽徑穿竹林,兩旁一根根長竹瘦骨嶙峋, 一路相伴,而抬頭望見陽光粼粼閃爍於高高的竹梢間,令人有高風亮節的聯想, 走在其間,有一分閒雲野鶴的清心與自在。

第二處是馬鞍駐在所的楓香林。古道沿途的楓葉多已飄零,落紅無數, 只剩零星楓紅應景,而惟獨馬鞍駐在所附近楓香如松柏後凋於歲寒,依舊楓舞,楓紅染滿山頭。 陽光潑灑,山風吹拂,楓紅光影閃耀,色彩明亮變化,蔚為美景,而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清涼空氣, 帶著楓香林氣由鼻入肺,滲入全身,身心之舒暢,何以形容。

第三處就是白石吊橋了。建於日治時代大正十年(1921)的白石吊橋, 橫跨薩克亞金溪,橋長145公尺,深達90公尺。原以為走在搖晃的吊橋上,當會心情惶惶不已; 實際走時,則驚嘆的喜悅壓過了驚惶的心情,薩克亞金溪谷及附近的山巒如此秀麗。
[[9]][[10]]

白石吊橋。

霞喀羅古道養老段崩塌路段

栗園的孟宗竹、馬鞍的楓香林、薩克亞金溪的白石吊橋,構成了霞喀羅古道養老段的三大奇景。 而這幾年來歷經颱風摧殘,也造成古道三大崩塌,座落於栗園、馬鞍,以及馬鞍、白石之間。

三處崩塌都已整修完畢,或採高繞而過,或置懸梯垂降。這三段崎嶇路,並不礙人行, 但對於想騎著單車闖蕩霞喀羅古道的騎士來說,就不免感到窒礙難行了。我在途中就遇見一隊騎士來到第二處崩塌處, 便黯然折返。

我走了三個小時才抵達白石吊橋,路長約8.7公里。一般賞楓遊客多以馬鞍駐在所或白石吊橋為目的地,即盡興而返。 我的目標卻在白石駐在所。

從白石吊橋至白石駐在所,距離約1.5公里。雖然1.5公里並不算路途遙遠,卻是一路爬升海拔300公尺, 落差高度大約如陽明山的小油坑登山口直登七星山,這是霞喀羅古道唯一令人有爬山感覺的路段, 最後的一公里路,走來的感覺比前面的九公里路加起來還要辛苦。

白石駐在所

一步一腳印,行行又行行,花了一個小時,終於抵達霞喀羅古道著名的白石駐在所。 白石駐在所是古道的中點,以此為界,西為清泉段,東為養老段。

日治時期霞喀羅古道被闢建為理蕃警備道路, 用於監控古道沿途的泰雅族霞喀羅群(清泉段)及基納吉群(養老段), 沿途約一至二公里設置一處警察駐在所,大的據點如田村台、白石駐在所,都配置火砲,以作為震懾泰雅族之用。

白石駐在所,舊稱「薩克亞金駐在所」,薩克亞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語,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 台灣光復後,薩克亞金駐在所改名為「白石派出所」,並於民國58年(1969)年改建成今日的模規。 民國78年(1989),最後一名員警撤走後,白石駐在所才告廢棄。 白石駐在所是目前霞喀羅古道唯一保存完整的駐在所,其餘的駐在所都只剩土丘殘跡或完全消失。

廢棄的白石駐在所,從此成為縱走霞喀羅古道的登山客落腳休憩或住宿的營地,部份在此紮營的山友, 拆除駐在所的牆板或木構用於升火煮食,或任意破壞舊有設施,使原已老舊的駐在所更為殘破不堪,岌岌可危。 後來林務局依原貌修復白石駐在所,並在駐在所前豎立警告標語,提醒過往的旅人山客, 不要再任意的戕害古道歷史遺跡。

白石駐在所前的空地及林木

白石駐在所的前方有平坦寬闊的腹地, 日本人時代所種的日本板栗,國民政府時期栽種的山梨樹,高大的台灣泡桐,淒美的寒緋櫻, 依舊欣欣向榮的共生於駐在所前的這塊土地上。

在午后陽光照耀下,白石駐在所新漆的牆板閃耀發亮,新的建築雖然少了些古味,但帶給人一種重生的喜悅。

先前抵達的登山隊伍,拍完照後紛紛離去,最後僅剩我一個人佇足於白石駐在所前, 懷想古道歲月,並靜享眼前的山林幽意。

五年多以前,我曾走過清泉段,當時力有未逮,未能走至白石駐在所。 如今終於走過養老段,順利抵達白石駐在所,有完成心願的喜悅。

我所站立的這個地方,一百年以前,還是漢人所畏懼而不敢造訪的「番地」。百年來的台灣,社會變化劇烈, 如今台灣已成為科技之島,資訊日新月異,社會文明進步,而人心愈趨複雜,人際愈為疏離。 百年前還大部份是「番地」的台灣山林,如今反而成為許多飄泊的現代靈魂所嚮往的心靈故鄉了。

旅遊日期:2012.01.08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秀巒檢查哨。辦理乙種入證。
(註:可以先從警政署網站下載表單填妥個人資料,現場交表單後,即可進入。)

霞喀羅古道大多是平緩的腰繞山路(養老段起點里程為22K)

古道沿途散落無數枯黃的楓葉。

馬鞍駐在所附近的楓紅。

馬鞍駐在所(約里程17K處)。

霞喀羅古道(里程17K~16.5K)。

霞喀羅古道(里程17K~16.5K)。

霞喀羅古道(里程13.5K附近,崩塌地,已改建為木梯步道)

白石吊橋(約里程13.3K處)。

白石吊橋橋下的薩克亞金溪。

途中回望馬鞍附近的楓紅美景(里程17K~16.5K)。

白石吊橋。遊客塗鴉,白石不白。

白石吊橋。橋頭楓香已泛黃。

續行1.5公里上坡路,抵達白石駐在所。

一群山友在白石駐在所前合影。

白石駐在所(右),駐在所員警宿舍(左)。

白石駐在所警察宿舍木板床舖。

相關新聞
苗栗造橋.口山古道.造橋車站.談文車站
苗栗竹南.中港溪官義渡生態公園.中港慈裕宮
苗栗頭份.老崎古道
苗栗公館.出磺坑古道(法雲寺古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