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強大之後中共反而大輸特輸了?

人氣 35

【大紀元2013年01月30日訊】(德國之聲中文網)中日釣魚島衝突劍拔弩張,懸而未決,台灣《蘋果日報》發表社論認為,儘管中國軍力有所增強,但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已經全輸。社論說,「向來信守『槍桿子出政權』的中共政權,如今的軍事武力已非吳下阿蒙」,「軍事能否得利還是未定之天,但就地緣政治、國際戰略來看,卻是大輸特輸了。因為,大作天朝迷夢的中南海主子們,最期望的『近悅遠來』,已不可能了。」

社論分析:「在冷戰初興的50年代,毛澤東以第三世界盟主自居,的確讓中國博得有情有義的形象,到了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不與天公試比高的韜光養晦策略,才讓中國可以休養生息,有了今日的小康之局;然而,以習近平為首的新領導班子,以及軍方鷹派人物,竟一舉要顛倒夢想,一心認為中國該以武力除障,如此天朝迷夢必成。」社論說,殊不知,這如同當年逼退老成持重的俾斯麥後,飛揚跋扈的威廉二世反倒令德意志帝國終至灰飛煙滅。社論呼籲台灣馬英九政府冷靜,「切莫因施政無為、經濟低迷,就暴衝亂搞政治一夜情,那可會貽禍斯土斯民啊!」

中共控制信息的兩個後果

《南方週末》抗議宣傳部門強化審查的事件發生後,中宣部發佈一份「緊急通知」,宣稱:「黨管媒體是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對此,《紐約時報》發表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伊恩‧佈雷默(Ian Bremmer)文章,分析信息流通給中國帶來的挑戰。

佈雷默認為:「中國遏制信息的戰鬥,不會產生天安門廣場示威抗議那樣規模巨大的公開對抗,也不會影響中國近期的經濟增長。然而政府努力把持信息的控制權,卻會對中國和世界帶來兩個近期的後果」。一是,這樣做將會延緩中國的改革,使中國缺乏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的必要政治和市場環境。「那麼公眾爆發出的失望可能會讓事態惡化,那會對中國未來的政治和經濟前景產生巨大的長期影響」。二是,這會鼓勵中國領導人將公眾的憤怒轉嫁到外部,部份做法是在東亞和東南亞採取更武斷,有時具有攻擊性的舉動。

佈雷默說:「對公眾憤怒心懷憂慮,可能也會導致中國領導人採取敵意更強的外交政策。去年,由於在能源豐富的南海發生領土爭端,我們看到中國與越南、菲律賓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我們還看到,中國與日本就東海爭議島鏈的對抗,越來越敵意深重。在所有這些國家,民族主義話語都在增強」。

香港爆發「敵我矛盾」

香港本週一大爆炸新聞,是特首梁振英的頭號支持者突然反水,接受《陽光時務週刊》訪問,大爆多項梁振英競選期間的內幕,震撼香港政壇和輿論。香港《獨立媒體》發表《編輯室週記》,提出除了旁觀八卦、坐待事態之外,「我們是否也應該真的認真讀一下訪問的文本,它可說是清清楚楚揭露了這些年來香港究竟在發生甚麼事。」《週記》沉痛感慨:「我們看清楚如今香港所謂的『核心價值』,『良好的制度』破碎到甚麼程度?」

劉夢熊披露梁振英視與泛民主派的關係為「敵我矛盾」。《週記》指出,「眾所周知,狼(梁振英)不過是北京的代理人,狼的想法可說是代表北京某一派的想法。只不過有時候市民甚至連泛民主派,也會被『語言偽術』所迷倒,說甚麼要『和平、理性、減少爭拗』,其實骨子裡從來都是當泛民主派甚至香港人是敵人,你是主我是客,其實這才是『和諧』社會的真義」。《週記》認為,「如今是一個上佳的時機,拋棄幻想,在未來好好應戰」。

今天知識份子墮落的標誌

中國異議作家余傑正在台灣訪問,其行程表列出將於下週五(2月1日)於台北國際書展進行題為《知識份子與權力:以劉曉波和龍應台為例》的演講。同題文章已於1月27日發表在《民主中國》網站。余傑在文章中回顧了自己對龍應台印象的幾次改變,對於她對中國問題再三迴避提出質疑:「作為一個『行公義、好憐憫』的知識份子,對於劉曉波等數百個中國的良心犯的悲慘遭遇,龍應台為甚麼一點都不生氣呢?」

龍應台就任台灣第一任文化部長後,陳述她不談「六・四」的理由是:作家可以有勇,部長必須有謀;換了位子,就要換腦袋。余傑說,「我不知道龍應台旅居香港時,有沒有參加過維園的燭光晚會。對照維多利亞公園二十多年不變的燭光,龍部長改變的,不是腦袋,乃是良心」。最近的《南方週末》事件中,台灣藝人伊能靜勇敢發聲,微博上有人創作了這樣一副對聯:「伊本能靜伊未靜,彼可成龍偏成蟲。」余傑說:「下聯說的是成龍,不過,借用於龍應台部長身上似乎也很準確」。

余傑認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識份子墮落的標誌是向納粹政權卑躬屈膝、俯首稱臣;在今天,知識份子墮落的標誌則是向中共政權暗送秋波、狼狽為奸。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儘管這種騰飛的代價是數億農民工被奴役、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環境的毀滅性破壞,但中共當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宣揚『中國模式』和『北京共識』。」

(責任編輯:郗古韻)

相關新聞
西方看中國:「和平崛起」 中共自我吹捧
新書書評《中共:脆弱的超級大國》
書評人看《中國之路》
德國之聲:中國「民生觀察網」和它的遭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