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貝嶺演講當代中國流亡文學第二浪潮

人氣 77

【大紀元2013年10月30日訊】(自由亞洲電台)流亡海外並且參與創立獨立中文筆會的貝嶺先生,到荷蘭萊頓大學演講當代中國流亡文學,他認為最近三十年流亡文學經歷了起落,二零零九年後可說是開始了第二次浪潮。

流亡詩人貝嶺先生,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在海外流浪漂泊,今年七月下旬再次來到歐洲。三個月來,他在法國、德國、捷克和荷蘭等國輾轉訪問後上周離開歐洲。記者獲悉,在他訪問的最後一站荷蘭,應邀到具有古老盛名的萊頓大學漢學系演講了有關當代中國流亡文學的問題。為此,記者在他離開德國前採訪了他。

他首先對記者介紹說,「萊頓大學是我十五年前首次造訪過的很難忘懷的一個美麗的古老的大學。他的漢學院十五年前我曾經在詩人多多的陪同下曾經到那裡參訪過。我非常喜歡漢學院的氣氛。這次我是應萊頓大學漢學院的邀請到這裡來就流亡中的中國流亡文學做一場講座。這個講座主要是梳理了一九四九年後,中文文學在流亡語境下的狀況。這次對話完全用中文進行,因為是在漢學院,是他們要求的。這個學校有一個很悠久的傳統,那就是對當代中國詩歌研究很多。我們知道現在的亞洲學院的院長柯雷教授,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寫多多詩歌中的政治性和文學性。」

貝嶺先生說,在這個演講中,他第一次提出,最近三十年流亡文學經歷了起落,二零零九年後開始了第二次浪潮。對此,他說,「這次演講對我來說很難得的是,我通過自己的演講從新梳理出了一個新的脈絡。這個脈絡就是,一九九零年代曾經是當時中國流亡文學的高峰期,這是以當時的一批流亡詩人為代表的,之後隨著一批流亡詩人的回國,回到了一個現在是共產黨控制的國家,流亡文學因此進入了一個相對的低潮,除了少數沒有回到中國的作家以外。因為很多都回去了,我說的回去不僅是回去定居,包括兩邊走的,在中國有了被刪節也能夠出書的可能,眾多的例子,我對此舉了不少的例子。」

對於他所說的流亡文學的第二次浪潮,貝嶺先生具體解釋說,「實際上流亡文學在全世界再次引起廣泛的關注是從二零零九年法蘭克福書展開始。因為流亡作家和官方作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公開的互相對抗、叫板。此後我們發現,流亡文學在這幾年,尤其是在歐洲再次獲得了廣泛的注意,這又尤其是在德國。有代表性的作家中尤其是寫實的文學,跟監獄主題有關的文學,跟當代中國現實有關的文學代替了九十年代前的詩歌。當時我舉了一批例子,我也談到一批內在流亡的,他們身在中國,但是他們的書在國內無法出版,都只能在海外出版,像廖亦武及四川的汪建輝,還有一批其他一些重要的小說家和紀實作家。這批作家成了第二次浪潮中的流亡文學主力。當然我說我算是一位老的流亡作家,就是既跨越了九十年代的流亡,回到中國後又被迫出來。我說這樣的一個變化其實是一個波動性的。」

以上是特約記者天溢由德國發來的報道

(責任編輯: 李明)

相關新聞
人物春秋﹕踏八月雪而來的高行健 (上)
人物春秋﹕踏八月雪而來的高行健(下)
中華民族文學興盛於神道 衰滅於邪靈(下)
廖亦武:【冤案訪談錄】民刊《野草》主編陳墨(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