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無緣奧斯卡 被指缺乏人性素材

劉紫鈺

人氣 3

【大紀元2013年0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劉紫鈺綜合報導)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霍克·科奇(Hawk Koch),日前在北京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電影要想獲得奧斯卡,不是靠「中國市場崛起的影響」,而是要「講人性的故事」。

想拿奧斯卡獎就講「人性故事」

那甚麼樣的中國電影才能走出去?霍克·科奇的答案是「講人性的故事」。他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愛·慕》(Amour)為例,「那對夫婦完全可以換成是中國人,儘管他們說的是法語。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人,都可以產生共鳴。」以電影人來說,李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雖然是中國人,但作為導演,他也可能是從巴西來的,也可能是從南美來的。」科奇認為,李安之所以能兩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並非如有人所言「受中國市場崛起的影響」,而是他的電影中人性的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

喜劇走向國際市場很難成功

《泰囧》在中國賣到影史最高票房,但進入美國院線卻大遭冷遇,為何?科奇的答案是,「因為它是個喜劇。我認為喜劇是很難打入海外的一個片種,每個國家對甚麼東西好笑的理解是不同的,笑話最難翻譯嘛。我做過很多電影,其中一部叫《韋恩的世界》(1992年),當時在美國也是非常火的喜劇,但國際市場一點都不成功。這跟文化傳統有關,在本土成功,到另外一個文化傳統的國家,不一定能被接受。」

好萊塢拍續集 「因為觀眾想看」

近幾年,北美電影票房增速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有評論者認為,美國電影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但見證了電影業數次變革的科奇並不認同這種觀點:「電影從無聲到有聲,電視的出現,大製片廠拆散組合,數字取代膠片,每到一個關口,大家都會說美國電影要走向死亡,可能觀眾都不會去看電影了。但這種預測從來都沒有實現過,美國電影還是照樣能夠成功。觀眾的嗅覺很靈敏,只要有好的電影,他們還是會去看的。」

2012年全球票房前20強中,續集、前傳、翻拍作品佔了10部,未來兩三年,好萊塢各大製片廠也都為其「票房炸彈」預定好了檔期。之所以有如此局面,並不能說好萊塢被華爾街完全綁架了,一方面也是因為「續集電影確確實實有它的觀眾需求。從商業運營的角度來說,觀眾想看甚麼,就給他們甚麼,大製片廠必須要這樣去做的。」當然,好萊塢生產的並不都是爆米花大片,奧斯卡參賽作品就代表了美國電影的另一面——立意講究,偏向經典。「去年提名奧斯卡的最佳故事片,所有的都是原創,而且有五部票房過億。另外,還有像韋恩斯坦這樣的公司,他們總是能夠找到很好的原創故事。」

霍克·科奇簡介

霍克·科奇: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現任主席,從上屆起開始接任知名製片人,作品有《午夜情挑》、《一級恐懼》、《源代碼》等。

(責任編輯:伊萍)

相關新聞
《海底總動員》籌拍續集《尋找多莉》
反同性婚姻 奧斯卡影帝杰里米·艾恩斯吐心聲
鐵娘子好膽識 梅莉史翠普讚揚
《西遊》票房不敵《泰囧》 期盼網絡點擊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