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稱烏克蘭衝突源自俄羅斯外交政策

人氣 12

【大紀元2014年10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蕭桐美國華盛頓DC報導)10月27日,美國華府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簡稱CSIS)舉辦了「俄羅斯的戰爭,烏克蘭的歷史,和西方的選擇」(Russia’s War, Ukraine’s History, and the West’s Options)研討會,邀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就烏俄與歐美多方關係以及烏克蘭現狀進行了討論。斯奈德認為,造成烏克蘭衝突的最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對歐洲聯盟的分裂企圖波及了處於地理緩衝位置的烏克蘭。

斯奈德提到,俄2013年夏針對歐盟的外交政策設定:「削弱聯盟的凝聚力,增加俄羅斯的相對實力」是俄戰略的基礎。而執行這一政策的2013年11月到2014年3月之間,俄的外交行為則將俄羅斯的外交局面推向了深淵,不但讓自己進一步遠離歐洲,同時將普京自己和俄羅斯擺在了危險的位置-戰爭。

俄羅斯在支持自己對外策略時強調,俄方是弱小但正義的,在歐洲的「法西斯主義」威脅下,仍不忘要「拯救」陷於水火中的歐洲百姓。但與之宣傳內容矛盾的是,俄方對烏克蘭強勢的武力干預,同時「法西斯主義」在強調人性和道德的歐洲是根本不存在的。

斯奈德認為俄羅斯的洗腦宣傳「可以將不存在的,宣傳成事實」,「俄羅斯說沒有烏克蘭國家,但烏克蘭人都有國家主義;說自己是強大的國家,但又說自己弱小到被西方各國欺凌;說要將歐洲從法西斯手中拯救出來,但又說法西斯主義也不是那麼壞。這些相悖的宣傳同時出現,完全的愚弄了被宣傳者。」

在烏克蘭衝突中,俄一直否認直接的武力干涉,因為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俄國內部的民意,都不願意看到武力和戰爭的發生。但正是這一宣傳內容,讓俄總統普京陷入了更大的危機:隨著俄軍傷亡人數的增加,這一說法將不攻自破。 普京在俄羅斯的威信,是建立在「不戰而勝」的政治形象上。斯奈德表示:「阿富汗戰爭中,16,000名俄羅斯士兵的犧牲引起了當時蘇聯國內的反彈,加速了蘇聯的解體。今天,俄羅斯百姓對傷亡數字的忍受力將大大降低,一旦俄軍傷亡人數超過這一極限,將證明俄確實對烏發動了戰爭,同時普京的地位將不保。俄方自己發動的戰爭,將加速自己的覆滅。」

烏克蘭作為一個新興的民主國家的歷史並不長,很多時候是在尋找自己的「身份定義」,所以外界看到烏克蘭會在歐洲和俄羅斯之間搖擺不定。而俄羅斯這次的行為,完全將烏克蘭推向了歐盟,26日的公投,親歐派佔優勢即體現了這一點。

雖然沒有人願意看到戰亂出現,但斯奈德認為,武器裝備和軍力低弱的烏克蘭,能在這次危機中堅持到今天,其勇氣可嘉但問題尚存:「我認為現在的烏克蘭亟待解決的不是戰亂,不是俄歐立場,也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應儘快的建立國家法規,解決政治上的混亂。」

表面上作為旁觀者,實際同樣深陷烏俄問題的歐洲各國,認清衝突的實質是早日解決這場不幸的關鍵。烏克蘭問題的關鍵,並不在烏克蘭本身,因為國力決定了俄對烏的強硬並不能為俄羅斯帶來物超所值的利益。烏克蘭現在所捍衛的,不僅僅是國家的利益,更是其所代表的價值觀和道德。從這一點上來說,烏克蘭是充當了歐洲各國的「前線」。斯奈德說:「歐洲應該給予烏克蘭實質的支持,扶植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應該作為歐洲的外交方向。」

在這次衝突中,美國應吸取經驗,明白俄羅斯對輿論的控制和對真實信息的掩蓋,是造成外界霧裡看花的主要原因。斯奈德總結道:「我們應該停止幸災樂禍的態度,因為俄羅斯已將注意力從美國轉移到了歐洲。真相從來都是簡單的:俄羅斯正在用對歐洲國家的攻擊擾亂世界秩序。如果我們不清楚這一點,對抗還沒開始,我們就已經輸了。」

截至目前為止,烏克蘭投票選舉新一屆議會,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烏總統波羅申科領導的「波羅申科集團」和總理亞采紐克所在「人民陣線黨」領先,外界將這一結果視為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契機。

責任編輯:楊飛

相關新聞
【台灣觀點】  俄羅斯與烏克蘭能源衝突對台灣海峽地區的啟示
烏克蘭警察圍攻抗議者營地 基輔如戰區 至少18死
烏克蘭克里米亞爆衝突 俄突在邊境軍演
親俄反俄對槓 烏國示威爆衝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