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改革缺失 石油危機成俄國政治亂源

人氣 10

【大紀元2014年12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早在12月中旬盧布重貶前,俄國已因政府未進行有利於創新和投資的結構性改革,導致自2011年來經濟增長開始趨緩,2014年國際油價大跌後,這個結構性缺失暴露無遺,引發盧布暴貶、經濟衰退、物價飆高、外債負擔加劇,再加上俄國入侵烏克蘭惹來西方制裁,此時的經濟危機似乎成了俄國政治動盪的根源。

側重國營能源部門的權力結構

《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過去十多年來,原油和天然氣收入的快速增長反而成了俄國政府改革實體部門的阻力。表面上,在經常帳盈餘、黃金和外匯儲備攀高的背景下,國家財政非常健康。但檯面下,農業和製造業已因盧布的升值而無法與低價的進口產品競爭。

在企業結構上,經濟的主體又被國營或是有政治淵源的能源企業寡頭所佔據,無法吸引外來資金投入這些高風險高報酬的能源部門,也導致這十多年來俄國經常帳盈餘但資本帳赤字的奇特現象。

儘管如此,普京目前在俄國依然聲望不墜。在3月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前,普京的民調觸及低點,此後扶搖直上,12月初的民意支持度仍高達85%,62%的俄國人也信任他。但民調同時顯示,俄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很低,民調最高的四位政府官員只獲得個位數的信任度。

普京在俄國多年執政後,已建立了一個巧取濫權的權力結構,該結構此時反而升高了其政權的風險。聯邦管轄的大行政區(包含數省)都被總統的代表控制,每個代表都有專屬的行政官僚。此外,普京政權也透過國營化或指派公司高管的方式控制了關鍵的出口大企業。

這些高管的背景與普京類似,他們都來自蘇聯時代的特務部門。現在,西方制裁和盧布重貶已讓這些大企業無法取得西方融資,只能依靠政府紓困,從而導致他們更加向普京政權傾斜。如此一來,普京政權的終結只能靠大規模的反政府抗議,「宮廷政變」的機會將微乎其微。

普京玩火 兩派官僚分歧

在普京近12年的掌權期間(含總理任期),其政治聲望主要來自俄國持續的經濟增長,以及讓1990年代的無政府狀態返回正軌。在2000~2013年期間,俄國實質GDP倍增,但這背後的幸運因素是油價的大漲,而非政府主政的成功。

理論上,低油價應是從事經濟改革和分散能源部門風險的絕佳契機,但由於俄國高層的獨裁和舉止陰晴不定,過去一年來海內外的投資一直卻步。或許自知此一缺陷,普京在選任財政官員時都指派有自由經濟背景的專家,反觀國營企業的高管大都由更具國家主義觀的官員接任。

對於西方制裁,普京將矛頭指向西歐和美國意圖羞辱俄國,讓其國際舞台縮小,他還告誡俄國民眾動員防禦力量,以犧牲生活水平來保護俄國的獨立。現在,俄國民眾雖沒不滿普京的言論,但卻恐慌地拿盧布去搶購消費耐用品,以免盧布進一步貶值。

除了說服民眾外,普京仍然需要協調轄下意見分歧的自由派財政官員和來自特務系統的實質部門官僚。一方面,以俄國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Elvira Nabiullina)為代表的這些自由派財經官員較有機會讓俄國財政不出問題,普京需要這類專業人才,因他在12月18日的年度記者會中說危機將持續兩年。但另一方面,他也需要強硬派來執法,掌握軍隊和特務機構,以便適時阻止暴動、恐怖攻擊和莫斯科的民主運動。

因此,普京在澄清不會採取外匯管制的同時,為了平息強硬派,他很可能會增加軍隊的武器採購併持續煽動在烏克蘭頓巴斯(Donbas)的低階軍事行動。只要能避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普京的施政將在自由派和強硬派之間取得平衡,直到情勢失控爆發比2014年更大規模的民眾抗議活動,屆時普京是否下台將揭曉。

責任編輯:黃小渝

相關新聞
俄石油危機十年一輪 這次難翻身
盧布貶囤黃金 俄國或用金本位抗衡西方
俄國際儲備跌破4千億美元 創近年新低
盧布重貶生活困難 俄國外籍勞工想逃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