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筆記:《大尋寶家》的藝術心靈

作者:文雅

人氣 66

【大紀元2014年03月30日訊】許多電影喜歡以二次世界大戰作為題材,但內容不外乎諜對諜、納粹迫害及激烈戰火。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則是描述幾位藝術史家從希特勒手中搶回藝術珍品、歸還各國的冒險故事。

本片集合了喬治•庫隆尼(George Clooney)、麥特•戴蒙(Matthew Damon)及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等一流卡司,很有看頭。喬治•庫隆尼飾演對藝術作品相當有研究的斯托特(George Stout),及時提醒羅斯福總統殘酷的戰爭會破壞許多藝術巨作,並且建議要追回淪落到德國納粹手中的藝術品。片中的羅斯福總統於是下令由歷史文物博物館館長、藝術史學者等七名專家組成古物搶救隊,深入歐洲戰區,勇敢捍衛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文明古蹟,這些人要如何完成這艱鉅的任務呢?

從影片的中譯名來看,可能會以為是印第安•瓊斯(《奪寶奇兵》)類型的冒險動作片;如單從「娛樂性」的角度來看,戲劇張力略嫌不足,故事似乎也過於分散,喜歡動作片的朋友或許會有些失望。身兼導演、演員、聯合編劇的喬治•庫隆尼用了那麼多大牌的一線演員,為何他不譁眾取寵拍部會賣座的電影,而用帶點藝術電影的調性來拍攝呢?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邁入老年的斯托特帶著孫子到比利時布魯日的聖母教堂,看他當年冒險搶救的米開朗基羅所雕塑的聖母像,讓觀眾了解到:平鋪直敘、不添油加醋的拍攝方式,是對藝術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對七個角色所代表的350位無畏生死保衛藝術典藏的勇者致上崇高的敬意。

藝術是通往天堂的捷徑。中世紀以至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或雕塑,常常表現了人對神的信仰與對天國世界的認知,如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創世記》以及為數眾多的祭壇畫和聖母雕像。凝視這些驚人的創作,不但能進一步認識神的慈悲,同時也能感受到作品所散發出來的祥和之場,從而更能謙卑地審識自己的道德與良知,這就是藝術神奇的力量,也是它無價的地方。一如影片中所說:「你可以抹去整個世代的存在,你可以燒掉他們的家,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找到回家的路。但如果歷史文化被摧毀,就代表那個時代未曾存在,再也找不回來。」這句台詞,給文化藝術無可取代的價值下了最佳注腳。

相關新聞
克魯尼搭檔達蒙 《古蹟衛士》再釋預告
納粹掠奪千餘畫作現世 巧遇《古蹟衛士》
喬治‧克隆尼拍《大尋寶家》 輕鬆邀齊大咖
喬治•克隆尼尋開心 麥特•戴蒙不知被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