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維州愛心活動中心趙真惠

守護中國老人的愛心女孩

人氣 39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10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何伊美國維吉尼亞州報導)曾經三個月,她站立在美國的街頭,每看到亞裔面孔,她就會走過去問:「你是中國人嗎?」誰也不會想到,這位年輕的女孩正在尋找需要照護的中國老人。

這位韓裔女孩為甚麼如此費盡心力去找尋和幫助中國老人?茫茫人海中,她始終秉持著善念和博愛。在維州唯一一家為中國老人開設的活動中心——愛心活動中心(Adult Day & Home Care),趙真惠向記者分享了她與中國老人的故事。

源起:姥姥的故事

趙真惠特別喜歡這份護理中國老人的工作,其原因要從她的姥姥說起。

趙真惠出生在韓國,母親早年是當地一位有名的歌手,雖然生下6個孩子,但從小都由姥姥幫忙照顧。趙真惠成長的記憶裡全是姥姥,姥姥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服,做錯事了就被姥姥批評和教導。姥姥在世時穿著縫有層層補丁的衣服,只在外出才是像樣的著裝。印象中,姥姥經常給孩子們和她自己縫補衣服。她的好衣服和布料,幾乎都留著給孩子們做衣服穿。

趙真惠10歲時,76歲的姥姥去世。還沒來得及照顧姥姥,她就去世了,這給趙真惠內心留下深深的遺憾。「當來到美國,成為一名護理工,看到那些沒人照顧的爺爺奶奶,我就特別心疼,想起我的姥姥。」

儘管她之前從事牙科工作可獲得更高的薪酬,但趙真惠更喜歡這份工作。把未能給予姥姥的孝道奉獻給身邊的老人們,這似乎注定是趙真惠生命中再自然不過的一部份。

緣牽中國

愛心活動中心的中國老人成為她每天的重心。其實,趙真惠與中國本有一份緣牽,她身上也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她的曾祖父是漢族人,為了保持與中國的連繫,從趙真惠的曾祖父至她的父親三代,每代人都是到中國去生孩子。她的父親從小就在中國長大,家裏很多親戚也都生活在中國。

趙真惠從11歲到21歲那段時光是在中國度過,她的語言、飲食、和思維習慣同中國人幾乎一樣。她現在仍然喜好吃中國食物,她的烹飪手藝也是當初在中國學到的。

趙真惠在中國的十年中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上學和工作期間得到許多淳樸善良的中國人的幫助。因此,她對中國人懷有一份特別的情感,無形之中,中國和中國人成為她生命中一直在關注的部份。即使歷經困苦,她始終對這個世界心懷仁愛,用善良去對待她遇到的每一個人。

尋找與堅持

八年前,趙真惠來到美國。不久,她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內容是招聘為中國老人提供照顧的護理工,會講流利中文的她成功獲聘。更換兩次工作後,她受到愛心活動中心老闆的再三邀請,成為這裡的一名員工,專事華人社區的家政和日間護理工作。趙真惠與老闆可謂「志同道合」,倆人都對老人懷有愛心,願意給予無私慷慨的幫助。

在她從事護理工作之初,許多中國人不是很熟悉這項服務。老人活動中心也不知道如何找到需要這種服務的老人。趙真惠沒有中國朋友,更不知道中國人住在哪裏。

這份工作在茫然中開始。為了找到中國老人,趙真惠想了許多辦法。她去往中國人較多光顧的地方,或者站在街邊,看著來往的人群,每當遇到亞洲人面孔,她就問對方,「你是中國人嗎?」 「你知道中國人住在哪兒嗎?」往往一百個人中,也許只有兩個人願意回答她的問題。趙真惠用這種方式找尋和詢問了大約三個月後,她終於聯繫到一位七旬老人,成為她的第一個服務對象。

那位老人來自維州一家老人公寓。趙真惠之前去公寓詢問那裏是否有中國老人,結果被裡面的工作人員給攆出來。她通過上網查詢和詢問律師朋友,才知道要找到客戶,須要經過一系列正式的程序。在醫院,有醫療保險的患者可以申請家庭護理服務,但要接觸這群人,首先需與醫院的社會工作者建立聯繫。趙真惠每天去醫院等著見社會工作者。一位社會工作者好奇地問她,「你年齡這麼小,為甚麼要幹這個工作?」 於是,趙真惠講述了姥姥的故事,她希望用心把護理老人這份工作做下去。

三天後,趙真惠接到醫院的電話。院方聽不懂一位中國患者的語言,於是向她求助。趙真惠過去才發現,患者老人說的是方言。她在手機上寫字與老人交流,然後翻譯給院方,整個交流花了3個多小時。大家當場幫老人申請了醫療保險 、醫療補助和長期護理服務。那位社會工作者非常感動。她對趙真惠說,「這位老人就是你的第一位客戶,現在就把她交給你了。」

華裔老人的困境

談到老人,趙真惠的語氣中帶著心疼,「作為子女,要多關心關心父母,常去老人那裏坐坐,打開冰箱看看有沒有食物,打開衣櫃看看老人是不是該添衣服了。」

老人往往都有節省的習慣,在吃飯和穿衣方面要求特別低。有的老人已退休20多年或30多年,多年來幾乎不給自己添置新衣,常年穿著從中國帶來、早已不能保暖的老舊衣服。一位老人的四個兒女各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生活條件較為拮据。老人即使有甚麼生活上的需要,也不敢開口告訴子女。她特別喜歡吃餃子,卻不捨得買。趙真惠每次過去,就會為老人帶一包餃子。

除了洗衣服和做飯,老人還需要其它方面的幫助,尤其是如果不會開車,或者不會講英語,要出行就很困難。趙真惠經常利用週末時間,免費為老人服務,開車帶他們出去買菜、去醫院、買衣服和日用器具等。她和愛心中心的護理工經常去看望老人時,自己拿錢為家境不好的老人買餅乾、水果和飲品。他們還把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兒女也不在身邊的年邁老人接到中心吃飯,然後送他們回家。

「希望您能過來看望母親。不要等到老人終老的時候,才知道痛悔。」一位老人的兒子在加拿大,不能常回來看望母親。面對需要子女關懷的老人,趙真惠感到十分難過,於是給老人的兒子打電話時留下「狠話」。老人的兒子趕回美國看望母親,這才知道,母親在晚上沒有家人照顧,經常跌倒,臀部摔得淤青,她的手為了護住頭部,也被碰傷和腫起,腳踝骨裂已2個月。

一位老人患有老年癡呆,記憶力極差。兒子在國外工作,兒媳需照顧三個孩子,沒有時間和精力經常去照顧她。這位老人喜歡吃炒菜,沒有力氣做,就用開水燙菜吃,就這樣度過了幾年。好心的鄰居有時給她送去一些食物,後來,鄰居聯繫到愛心活動中心,請求給予老人幫助。

趙真惠去往老人住處。裡面髒亂不堪,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她叫來一位員工,兩人忙碌了三個多小時,才把屋子收拾乾淨。趙真惠注意到老人的手在發抖,她的血壓很低。老人告訴趙真惠,「這可能是餓的。」她說:「你幫我煮點吃的吧。」

趙真惠打開冰箱,裡面除了一包麵條,空空如也。老人說,「用熱水煮點麵條,放鹽就行。」趙真惠煮好麵條,添了些醬油。老人吃的很香,吃完後,開始嘔吐。當時是下午4點多,老人吃的上一餐是在前一天傍晚時分。

事實上,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徵,因為胃小,吸收慢,上廁所頻繁,老人一天需要進食六次,包括三頓主食、三次零食和水果。趙真惠派護工每天去照顧老人兩個小時。她提醒護理工先用切碎的蔬菜熬粥,幫老人調養胃,一星期之後,再逐步給老人添做食物。

這位老人的姐姐也患有癡呆,除了兒子,她甚麼也記不住。老人每天起床後,洗漱和用餐完畢,就推著椅子,走到窗戶前,久久地看著外面。一天,護工興奮地來找趙真惠,「我終於知道了,這位奶奶為甚麼一直坐在窗戶跟前了。她的兒子回來了。」老人透過窗戶看見兒子在外面停車,高興地不得了,從椅子上起來,急切地叫著「回來了,回來了。」老人告訴護工,她兒子回來了。

一會兒,門開了,老人的兒子走進來,提著大包東西,「媽,我回來了。」老人的兒子工作特別忙,每隔兩週才有一次休息的機會,期間抽空來看老人一次。當聽說母親每天都在等著他來,他哭了。此後,這位兒子來看望母親的次數多起來。

心願

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無時無刻不浸透著父母全身心的關愛。那麼,當父母年邁時,恪盡孝道實為天經地義。孔子集語:「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在趙真惠看來,在這個人世間,有些事,我們可以等,但是唯獨對父母的愛、孝敬父母是不能等的。她希望,身為子女者,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即使工作再繁忙,也請常常回到父母身邊,給他們多一些關懷和照顧,報答親恩,盡行孝道,讓他們歡悅、心喜、享受天倫之樂。

責任編輯:夏實

相關新聞
德國公務員不用為養老擔心
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破2億 養老問題嚴峻
調查:六成香港老人無意回大陸養老
多數澳洲老人情願在家住而非養老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