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去殖化」 民間守護古郵筒

人氣 21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心儀香港報導)97年前,香港與英國的郵筒一樣是紅色,柱為黑色,中共接管香港後郵筒則塗上綠色。目前香港1,480個郵筒,僅餘59個保留英國殖民地色彩的郵筒,當中7個為佐治五世郵筒(1910-1936),郵筒採用美術草書字體GR內含羅馬數字V(GRV)。2個為佐治六世郵筒(1936-1952)美術草書字體GR裏的羅馬數字變成VI(GRVI)。50個為伊利沙伯二世時期郵筒(1952-),郵筒上的字樣變為ER II,字體改為Times New Roman並加上皇冠圖像(ER II)。分佈在港九、新界,甚至離島。

唯一一個寫有中文的伊利沙伯二世時期的郵筒。(郵筒搜索隊提供)

2010年1月,因為一個在索罟灣的佐治五世郵筒將被拆除,促使前大學講師冼偉文生起保護郵筒的念頭,之後成立了「郵筒搜索隊」。自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年都會巡視全港的郵筒情況。

團體:應尊重文物獨特性

位於大埔的佐治五世郵筒。(郵筒搜索隊提供)

但是香港郵政署在今年9月,分別約見兩個本地團體長春社及「郵筒搜索隊」,建議將殖民地時期郵筒印有的英國皇室徽號遮蓋,取而代之是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兩團體都表示反對。

「郵筒搜索隊」隊長冼偉文表示,9月23日與郵政署開會,被告知郵政署計劃以蜂鳥標誌遮去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理據是想讓全港1千多個郵筒「外觀一致」。冼偉文和其他隊友都非常反對,指目前的郵筒上已經有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而且顏色也一致都變成綠的,批評署方理據不足,計劃「荒謬絕倫」。他說:「因為這是歷史文物,我覺得我們應該尊重它們的獨特性,不可能要求要改一個歷史文物的外貌去遷就新的郵筒,本末倒置,就好像叫爺爺改他的外貌去遷就孫子,這完全不合理,邏輯上也不通。」

保護郵筒 延續歷史

大澳掛牆木製方形郵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62年。(郵筒搜索隊提供)

冼偉文強調這些港英時期的郵筒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有些已經上百年,很有歷史價值。「如果再封上徽號,我說就是毀滅了郵筒的靈魂,因為皇冠標誌是郵筒最重要的元素。因為這個皇冠標誌告訴我們這個郵筒的歷史,也是整個郵筒設計的其中一部份。」

他說近期很多被評級的歷史建築無法保存,因為涉及龐大的資金。但是郵筒不會阻礙發展,維修成本低,即使要擴寬馬路,只需把它搬到一旁。而且保護好郵筒有許多好處,「幫我們加添城市歷史感,甚至可以說增加市民對社會的凝聚力。」

他以新加坡為例,獨立後就鏟走所有英式郵筒上的徽號,結果當地的博物館要向香港捐一個舊郵筒給他們作展覽。冼偉文笑言郵筒比星光大道還好,「這些真是歷史的,那些是人造的,這些是真被歲月浸潤過的。」

他又說,由於這些郵筒當年都是生鐵鑄造,很堅固,「一些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郵筒,一百多年,還在街上用著。」

團體遊行表訴求

去英皇室徽號的消息傳出後,引起民間很大的反感。有網民成立Facebook專頁「保留皇冠嘜郵筒」,表達市民的不滿訴求。並發起在10月9日世界郵政日、香港郵政則定為「郵遞傳情日」的當天,號召市民投寄明信片予郵政署署長,反對香港郵政署遮蓋郵筒的皇室標記。

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則在10月10日發起遊行到郵政署抗議,要求永久完整保留現在仍然使用中的58個殖民地時期郵筒,不作任何遮蓋或修改,並保留在街道上為市民服務;同時為所有英式郵筒進行修復,並成立郵政博物館,公開展示香港郵政現時藏有的多個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郵筒及郵政文物。

李澤恩認為,每個郵筒在鑄造的時候會打上當時英國君王的徽號,遮蓋徽號等於是抹殺郵筒的歷史。「那個徽號等同於郵筒的『出世紙』。」上周六他們發起請願活動給當局一星期時間回覆,如果到本周五還沒收到回覆將會有進一步行動。

李澤恩表示,他們很擔心今次郵筒事件,所以不僅是呼籲本地港人還要呼籲海外人士一起關注事件。

香港歷史研究社2004年成立,他強調港人應該關心自己的歷史,而非像老一輩為了避難來港的,只是當一個過客。

京官「去殖化」言論引疑慮

上月20日,中共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公開批評,香港沒有「依法去殖民地化」,反而「去中國化」。今次去郵筒上英國的徽號,被質疑是配合京官「去殖化」的行動。

李澤恩表示,從保衛皇后碼頭後,港人已經開始關注香港的歷史文物,到近期的保護古木、同德大押等等。但是都可看出政府的無力,如何東花園及同德大押都同遭被拆卸的命運,即使有評級也是保存不下來。「沒有一個法律制度令古蹟能夠被保護下來,僅是行政上的評級是做不了事的。」

掀起風波因涉政治因素

但是今次郵筒是屬於政府的物品確也無法好好保護,他認為是由於政治原因。「自從上周五郵政署的新聞稿清楚講到原因是來自政府而不是郵政署,很明顯是政治因素。」他又說:「香港移交給中國18年,為何這麼久不搞現在才搞呢?到了陳佐洱講一句『去殖民化』,就去做一單這樣的事。」他表示,郵政署說是3月開始計劃,但是跟長春社等團體商討是9月的事,「他們聽到那班京官的話之後立即做事。」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認為,這些港英時期郵筒是香港歷史的見證,每次換一位英皇都有一個紀錄。他認為今次事件是港府去殖化的過程,「他們已經說的很明,昔日的徽號不合時宜。」他認為當局的政策很矛盾,如果要去殖化,目前很多港英時的建築物上都有標誌存在,「難道都把它們打掉嗎?」

冼偉文說,在保存的59個郵筒中有9個是在香港製造的,「這些舊郵筒只是香港本土的歷史一部份。不應該說覺得他們和眷戀殖民有關。」

國際媒體和議員的關注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及「香港本土」二名議員范國威和毛孟靜皆致函郵政署署長丁葉燕薇表達關注。

毛孟靜與丁葉燕薇上周會面後透露,得悉遮蓋英國皇冠的最終決定並非出於郵政署,而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指示。范國威認為事件明顯是當局「一個去殖化」的行動,他透露將在立會事務委員會層面跟進事件。

香港這場郵筒保育風波,引起國際媒體關注。英國《衛報》網站早前報道,香港政府要求將傳統的鑄鐵郵筒上仍保留的英國皇家標誌遮蓋起來,引起香港文物保護者怒不可遏,指責政府試圖把香港的英國殖民地歷史「抹掉」。香港郵政署的做法讓很多人認為,這與眼下的香港政治氣候有關係。報道稱,此前,有北京官員批評香港「去殖民化」的努力不夠。

全港9個郵筒獲重點保育

蘇格蘭王冠郵筒是目前香港9個重點保育的舊郵筒之一。(郵筒搜索隊提供)

冼偉文介紹目前香港有9個重點保育的舊郵筒,7個佐治五世、1個佐治六世和1個蘇格蘭王冠的郵筒。他說,9個郵筒主要是郵政署和管理古蹟辦和保育文物專員辦合作。

他透露,過往一直和郵政署合作愉快,當局也很重視郵筒的保育。如2013年12月下旬,山頂一個伊利沙伯二世時期的郵筒,因交通意外被撞至凹陷,事隔數月,署方竟維修了該郵筒,使隊員感到驚喜。他說他每年都會去探訪每一個舊郵筒一次,「郵政署很多時候對我們的要求反應都是正面的,我們要求刷油、維修,他們都會做到。」

過去郵政署也曾發行紀念郵票及郵筒模型,很受歡迎,也為郵政署帶來可觀的收入,「2013年年尾,郵政署出了一些公仔,就是這9個舊郵筒,賣400套,幫郵政署賺了40萬。那時把郵筒當作寶物一樣,因為他們很自豪,還搞攝影比賽。」◇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人權報告:中共及港府持續鎮壓異見聲音
卓雅敏訪華 提關注香港人權和黎智英案
香港智方便擬推新平台 可提示繳政府費用
港環保餐具被指不堪用 業界:湯匙「盛飯」或無法受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