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安排有玄機 北京對臺政策或轉向

人氣 32828

【大紀元2015年1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和綜合報導)當地時間11月3日晚,馬英九和習近平7日將舉行兩岸分治66年以來首次最高領導人會面的消息被曝光,引發外界熱烈關注。分析和官方表態均顯示,此次「習馬會」屬於大陸習近平當局主動促成,在臺灣島內民意反共情緒愈演愈烈之際,北京為促成雙方可以接受的「習馬會」,在「地點」與「觀念」上均有極大的妥協和讓步,等於承認了此前其一直反對的「一國兩府」的精神,顯然由習近平強力拍板才能促成。北京在對臺政策以至更廣義的外交政策上可能出現轉向。

學者:習近平拍板 北京做讓步

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學者林中斌認為,「習馬會」在新加坡登場,北京當局在舉行地點和形式上有了極大的妥協和讓步,承認兩岸「一國兩府」的觀念,並認為此事由習近平強勢拍板。
  
林中斌表示,北京擔心形塑「兩個中國」的現象,一直未能同意在國際會議或國際場合舉行習馬會。此次雙方同意在新加坡會面,在「地點」與「觀念」上都是很大的突破。
  
林中斌說,大陸學者楚樹龍曾提出「一國兩府」的概念,兩岸雙方比較容易妥協。不過,大陸國臺辦否認這項說法,這種說法也從來沒有出現在北京當局的對外說法或文件上。林中斌認為,北京當局同意此次習馬會的形式和做法,就是「一國兩府」的體現。
  
他也觀察到,這個決定是由習近平本人拍板定案的,而非幕僚的建議。與此前中共領導人相比,「習近平更鎮得住內部,所以習近平不會顧慮到內部的反彈。」
  
「一國兩府」是指「一個國家,兩個政府」。臺灣前行政院長俞國華曾建議以「一個國家,兩個對等政府」定位兩岸,美方也曾提出「一國兩府」的建議,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也曾提出「政府對政府」的對話,但北京當局始終未同意。林中斌認為,近來南海爭議所引發的急迫感,促使習近平當局做出調整。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陶儀芬也說,其實,北京在思考臺灣問題時從來都不是放在兩岸關係的脈絡下來思考,而是放在中美、中日的大國關係下來思考。習近平最近異常積極地與各國創建「友好關係」,「習馬會」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法新社引述專家的分析指,美方雖支持近來兩岸融冰,但不希望臺北和北京太過親近。

陸委會主委:習馬會陸方先提起

馬英九即將於7日飛往新加坡,與習近平會面,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夏立言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他表示,這次雙方是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出席。夏立言表示,馬英九是以臺灣領導人的身分出席,馬總統的身分,不論走到哪,都是總統,雙方會面會以「先生」互稱。
  
對習馬會在臺灣大選前成行,夏立言表示此次安排沒有選舉考量。馬英九過去七年經常提到兩岸領導人見面的事,最近夏張會與中方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閒聊時談到此事,雙方都認為領導人見面會很有幫助,所以就這樣「水到渠成」。夏立言並表示,希望兩岸領導人見面制度化,如同兩岸事務首長見面。
  
中央社報導說,夏立言所說的「閒聊」應該是不久前的10月14日,雙方當晚夜遊珠江私下商談的過程,這段行程前一天才公布,未開放採訪。夏立言並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議題是張志軍主動拋出。夏立言說,廣州「夏張會」前,政府對「習馬會」的安排沒有規劃。
  
夏立言提到,自己當時提議「習馬會」可安排在18日至19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年會期間,張志軍認為不合適,但「第三地可以談」。夏立言說,兩人把這項議題各自攜回請示上級後,雙方都覺得可往前推進,經過數星期的討論,決定於11月7日舉行「習馬會」。
  
對此,媒體詢問,既然習馬會早有譜,為何沒向國會報告?夏立言說,習馬會並非夏張會的議題,他跟張志軍只是交換意見,而且是張先提起的,加上沒有達成結論,更沒有具體項目,僅是單純的試探,所以才未向國會報告。夏立言也再次強調,習馬會的會談將公開透明,絕不會有私下承諾。

========================

「習馬會」 具體怎麼進行?

  
時間:11月7日  

地點: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年度「香格里拉對話」舉辦地)
  
日程:馬英九7日一早搭專機,約中午飛抵新加坡;下午與習近平會面,會晤前會開放媒體拍照;之後閉門會談,會談後各自舉行國際記者會;隨後共進晚餐,晚餐後,馬英九將搭機返臺。

人員:
臺方:馬英九,總統府祕書長曾永權、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高華柱、總統府副祕書長蕭旭岑、大陸委員會主委夏立言、國安會諮詢委員邱坤玄,陸委會副主委吳美紅。
陸方:習近平,其他官員(未公佈)
  
會談費用:「AA制」。租借會晤場地的費用各出一半;「習馬會」晚餐費用也各自分擔。#

========================

責任編輯:李婧鋮

相關新聞
中國過渡政府:中國網民黨能使民眾通過網絡形成解體中共的組織力量嗎?
「習馬會」將登場 美國謹慎歡迎
習近平馬英九7日將於新加坡首次會面
習近平馬英九歷史性會面將互稱先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