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反璞歸真 生態永續台灣扎根

梧桐基金會執行長:「生態村是可行的 只要我們願意去改變」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06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一群來自建築、人文、生態、經濟等不同領域的人,抱持著綠化環境、人天共好的理念相聚在一起,於是成立了「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朱慧芳說,「梧桐」的名稱取自《莊子‧秋水篇》,種梧桐以吸引鳳凰,搭建一個公益平台,是為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讓美好的人、事、物在平台相遇,為共同營造美好環境而努力。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成立於2013年間,才短短2年,就舉辦了十多場「想得美,想多了就能實現」系列講座,邀請各環境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透過生動活潑的演講,分享如何將「生態永續」活用於食衣住行,帶領民眾認識台灣、日本、歐美等世界各國的「生態村」。

生態村的定義是:「人類活動與大自然的關係融洽和諧,環境有利於人類健康發展,且這種發展可以持續到遙遠的未來。」其中2項重要指標是「能源的取得」和「食物的自主性」須達到80%以上,例如社區自備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水資源等,以及自己種植食物,因為只有具備了生物生存的條件,才能永續發展,然而,要過這樣另類的生活很不容易,但這正是人類反璞歸真之道,因此彌足珍貴,基金會把目前國外已做到的案例,透過活動介紹到台灣,朱慧芳表示,生態村是可行的,只要我們願意去改變。

愛在工作是永續之道

英國芬德霍恩生態村的香草植物園。(梧桐基金會提供)

基金會專員陳仁真日前剛從英國回來,她分享著參訪蘇格蘭生態村Findhorn(芬德霍恩)的美好經驗,她說村裡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如果你做的事情無趣,就不可能永續。」她說,村裡的每個人都很快樂,工作和生活融在一起,他們「在愛中工作」,而不是為了生活而工作賺錢,和我們的觀念很不一樣。

芬德霍恩是世界知名的生態村,位於蘇格蘭東北角,在1962年,由一個小家庭的Eileen Caddy、Peter Caddy和Dorothy Maclean等3人共同創建,他們因為失業,帶著孩子開車去流浪,後來找到一落腳處,一家人就住在露營車裡頭,為了生存,他們嘗試在車屋周圍的土地上種植蔬果等食物,慢慢地演變成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

Findhorn生態村建置中的食物森林。(梧桐基金會提供)

之後,許多人慕名而來,且規模逐漸擴大,至今已發展出2個社區、約有500多名住戶,在芬德霍恩,人們學習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透過靜默、冥想,感受自己、感受自然、感受當下,傾聽內在的聲音並與人分享。1972年,芬德霍恩生態村正式註冊為基金會,積極舉辦各種活動,包括生態村議題、樸門永續設計及靈修等課程。後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到此參訪並學習取經,複製成功的經驗,想把感動和愛帶回家鄉。
Findhorn生態村的食物森林。(梧桐基金會提供)

瓜果比鄰的「食物森林」

梧桐基金會在竹北高鐵站附近打造的食物森林。(梧桐基金會提供)

距離竹北高鐵站約5~10分鐘腳程有塊公有地,2013年曾在此舉辦過燈會,後來土地荒廢了,土壤裡還埋藏著許多廢棄物,梧桐基金會主動向縣政府表示願意認養,經溝通、綠美化後,800坪土地搖身一變,成為台灣第一座「食物森林」(food forest)示範基地,種植樹木、瓜果、蔬菜等,讓民眾親近自然,享受耕種樂趣。

食物森林並不是人們想像中大樹林立的概念,而是「回到地球原始的狀態」,人類在森林裡採集大自然提供的天然食物,不同於一般農地,它是採取「分層種植」的方式,栽種的蔬果植物從地底下到地面,從一年生草本、多年生灌木到高大的喬木,多元層次種植,在不同季節時段產出各式各樣的食物,猶如一座森林。

基地已經陸續種下柑橘、珍珠芭樂、黃金果、龍眼、蜜蘋果、橄欖、檸檬等作物,陳仁真表示,基金會每月都會舉辦「食物森林工作派對」,採取網路報名,5月舉辦的工作派對,一上網就召募到100多位志工,近傍晚時分,大夥兒集合後分組活動,播種、除草、施肥,辛勤地揮汗勞動,大夥兒充滿幹勁。

食物森林──螺旋菜園空拍。(梧桐基金會提供)

食物森林──螺旋菜園。(梧桐基金會提供)

另外,在森林一角的木桌上,擺滿了水果、梅子汁、綠豆湯及蒸饅頭等,都是志工帶來的食物,大夥兒吃吃喝喝,一起欣賞音樂、表演、唱歌、跳舞等,歡樂無比,陳仁真說,「工作派對」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主題,例如6月是「天使卡」、7月為「行動廚房」,目的是要讓參與者在辛勤工作流汗後,享受歡樂氣氛,環保就是要有創意,能帶給人快樂,而不是只有嚴肅的抗爭。
食物森林講座。(梧桐基金會提供)

食物森林約需3~5年才能看到成果,基金會希望能把這個的概念推廣到全國,目前已在各地開課;基金會也計畫舉辦食物森林比賽,任何空間都可以嘗試種植,只要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在社區或學校找一塊地種植,將種植面積拍照,並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記錄下來,就可以參加比賽。朱慧芳說:「台灣也能做到處處是森林、瓜果相比鄰,現在就開始行動吧!」

責任編輯:王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