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適度放鬆不躁鬱 遠離「選舉症候群」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6年0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隨著選舉日子越來越近,除了候選人如火如荼地展開競選活動,許多民眾也因過於投入選情中,造成茶飯無心、焦躁易怒、或是睡眠困擾等狀況,也就是所謂的「選舉症候群」。大千醫院臨床心理師趙奕霽建議調整自己的作息、情緒、培養壓力以及適時轉換視野。

大千醫院臨床心理師趙奕霽表示,民主國家中選舉向來是社會大事,不少民眾會將心中對「賢能者」的形象與期待凝聚而成特定的支持意向,並會擔憂自己的期許落空,這樣的熱情與焦慮反覆透過電視新聞、政論節目等大眾傳播媒體逐漸升溫,甚至在選舉造勢這類高情緒張力的場合中被放大,於是民眾在短時間內經歷劇烈的情緒震盪,甚或出現不同意向者間的對立與敵意攻擊,引發後續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

選舉症候群的民眾可能會感受到選前焦慮、情緒過度高亢或易被激怒,以及選後部分人會因支持者落選導致失落、憂鬱或是憤怒的情緒;趙奕霽臨床心理師表示這些心理狀態亦會引發注意力難集中、心跳加速、胸悶、呼吸困難、血壓升高、暈眩、以及腸胃不適等生理症狀,並造成失眠與食慾不振等生活適應上的困擾,若壓力無法得到適當的因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攻擊他人或自我傷害等行為。

為避免因選舉症候群而影響自身的日常生活,趙奕霽臨床心理師建議可依照下列方式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調整作息:規劃每日行程表,可適量但避免過度暴露在選舉氛圍中,睡前預留半個到一個鐘頭的時間關掉電視與網路,躺在床上透過腹式呼吸等方式進行放鬆,逐步改善睡眠品質。

培養壓力及情緒因應策略:可藉由日常養成嗜好或運動習慣、假日時多安排戶外踏青等活動、均衡飲食補充體內維生素與礦物質,這些方式都能讓體內合成腦內啡等激素,有助於提升身體的壓力因應系統。平日覺察到自己因選舉產生負面情緒,或與他人產生爭執時,可透過暫時離開現場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自己先平復情緒後再重新回到剛才的活動或討論。

適時轉換視野:單一視角容易造成資訊不明導致的不安與焦慮,建議可多瀏覽不同角度的意見與平衡報導,在資訊來源的選擇上亦可挑選評價較為中立,較少主觀評論而較多客觀事件描述的大眾傳媒進行閱聽,避免情緒過度渲染。在接收不同訊息前,亦可先多方求證,並列出正反方的優缺點,最好和最壞的結果、可能性及反證,讓自己對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避免因誤解導致恐慌與憤怒。

趙奕霽提醒,除透過民眾個人的調適之外,親友適時的陪伴、提醒與開解也是讓人走出選舉症候群的良方;通常選舉症候群在選後多會逐漸緩解,若後續仍持續有憂鬱或憤怒情緒、飲食與睡眠的困擾、注意力維持困難,甚至覺得生活失去希望等狀況,或是出現焦慮、不安感受,伴隨如胸悶、盜汗、心跳加快,及腸胃不適等相關生理症狀,造成日常生活或社交上的困難時,可尋求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的協助,以維護生活品質。

責任編輯:陳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