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台國會職權修法 改變立法行政平等關係

人氣 367

【大紀元2024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共同舉辦座談會,對於中華民國立法院5月28日三讀通過有爭議的「國會改革法案」,專家指出這次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訂,將行政與立法之間從平等,變成上對下的關係。

主持人、台灣海洋大學永續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江雅綺12日表示,近期國會擴權的議題受到關注。在知識面,有國內法律學界對法律的討論,以及各國政治制度與台灣制度的比較,另一方面台灣社會也在這次議題中展現與集結了公民力量。

2024年5月24日,台灣超過50個公民團體再次號召群眾於立法院集結,繼續台灣公民的民主捍衛行動。根據現場主辦單位宣布,截至晚間9時33分,現場已經突破10萬人。圖為中山南路兩邊的路障都開通,兩邊的人潮還在不斷湧入。(宋碧龍/大紀元)
2024年5月28日,中華民國立法院外傍晚聚滿了人潮,抗議民眾衝破7萬人。(宋碧龍/大紀元)

中華民國立法院會強行通過藍白所提國會改革法案過程引爭議。包括台北律師公會、全國律師聯合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以及逾90名法律學者均發表聲明,指出國會改革有違憲疑義。而且台灣有超過50個公民團體發起「青鳥行動」抗議,5月24日有超過10萬人走上街頭,5月28日有超過7萬人上街,並獲全台15縣市民眾響應。「青鳥」成為民團抗爭標誌,象徵的是立法院旁的青島東路。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近期由在野黨在立院提出的國會擴權法案還有財政劃分法案,背後牽涉到權力劃分與國土規劃的嚴肅憲政課題。但立院的限制在哪裡?該如何突破憲政僵局?他希望有更多社會討論,尤其是更多青年朋友參與政治表達,讓不同世代的意見可以表露出來,透過審議式的討論,來凝聚台灣這個政治共同體的共識。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律師也針對這次國會擴權的修法細節一一說明與討論,他指出,這次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訂將行政與立法之間平等的關係,變成上對下,這樣的變化將影響原本依法行政的事務官。他表示,比起「國會擴權」,這次立法的問題是「國會濫權」,在憲法允許的範圍內,立院有權增進、修訂法律未訂的細節,但是這次修法有諸多問題。

賴中強表示,例如要求總統國情報告並讓立委即問即答,這是創設了立法委員可以質詢總統的權力,已超過憲法給予立委的權力。而且以其它制度的國家來看,總統國情報告、國情咨文,其目的是凝聚國民認同,這是總統說服國人、跟國民溝通的過程,若讓立委或黨團問答,便失去原本凝聚國民認同的目的。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強調,此次修法爭議不只是國會擴權而已,後續搭配相關提案更讓人憂心。例如「國家安全戰略法」要把國安會職權移到行政院底下,搭配國會擴權,台灣國安各項機密都有曝光風險。還有中天電視台要重新上架、反滲透法修法及兩岸談判高門檻紅線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5-3條),這些法案都不只有立法擴權、侵權問題,甚至可能幫中共影響力舖路。

東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范耕維說,這次藐視國會罪的相關立法有顯而易見的問題。包括質詢中藐視國會罪適用範圍不明確的問題,以及聽證中藐視國會罪程序保障不足問題,確實都與憲法釋字第585號中「國會調查權行使的程序涉及限制人民權利者,必須符合憲法上法律明確性原則及正當法律程序」的要求有所衝突。

范耕維指出,這個法案可能會進入要憲法訴訟,讓大法官裁釋。但要注意的是,釋憲結果不會只是違憲、合憲的二分法,大法官有可能裁定違憲並縮限解釋範圍,因此大家要注意的是大法官解釋了什麼。他也提醒,大家也要提防對大法官的攻擊。如果不相信大法官的公正,等於不相信遊戲規則,甚至破壞遊戲規則,這是台灣民主社會的危機。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強調,「立法院職權必須要有規範的,而不是什麼都可以制定。」他表示,如果單只講究制定法律並將法律施行,會失去了法治國家的本質,要關注的是法律的意義,而不是法條文字本身。他認為除了釋憲,透過國是會議來凝聚共識,也是可行的解決方案,過去也有許多議題都是透過國是會議解決,因此舉行國是會議也是未來可以考慮的方向。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抗議國會職權修法 全台15縣市串聯再上街
台灣政府擬覆議、釋憲 應對有爭議的立院改革
挺台灣青鳥行動 影片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看板
全球青鳥第2站巴黎接力 塞納河上力挺台灣民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